这道美味小吃,是福建的非遗,也是乡愁的滋味|空中茶摊vol.143

>>> 空中茶摊 <<<

 vol.143

元宵品牌耳聋伯

茉莉花茶喷喷香,闽都文化空中聊,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南仙空中茶摊节目,今天和大家攀讲的是林山老师主编的《台江文化集萃》这本书里翁文峰先生撰写的“元宵品牌耳聋伯”文章。
元宵是时令食品,也是日常生活里的美食点心,象征着团圆吉祥,不知何时起福州也有了。福州有家百年老字号,专门做元宵的,特别有名。那就是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丸制作技艺“耳聋伯”的元宵。
“耳聋伯元宵”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清光绪年间,在福州,元宵已经成为深受百姓欢迎的美食点心,有关元宵的生意大多经营的有声有色。1898年,台江居民林炳祥为了生计,也做起了元宵生意。后来由其子林桂芳接手继续做元宵生意。林桂芳自幼对闽菜非常感兴趣,深入研究,孜孜不倦。林桂芳最擅长的是做莳粿这一块,如:元宵、汤圆、白丸子、芝麻莳、年糕,菠菠粿等。
林桂芳日常帮着父亲做元宵,还和同行们一起交流制作元宵技艺,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后,逐渐揣摩出了自己的心得体验,在做元宵这门手艺上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配方和技艺。他做出来的元宵口感就与众不同,特别有嚼劲、有弹性、皮韧不黏牙、皮肉自然脱核,肉馅味道鲜,香甜可口。这些独特品质在于元宵的表皮和内馅,是他的独特配方和制作技艺所成的。秘诀就在于元宵的表皮和内馅是他的独特配方和制作技艺所成的。

元宵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但要做出有口皆碑的好元宵,考验的是手艺。首先元宵皮,梗米与糯米按三七配比配比浸泡,磨浆,搓揉。磨浆要细,搓揉要匀,手感力道要适中。这些细枝末节的考究需要长期经验带来的拿捏得当。林桂芳肉馅的选择也很讲究,需选用新鲜的猪后腿肉,胶质含量高,弹性好,鲜美、不塞牙。

林桂芳接过了父亲元宵的担子,用自己创制的新技术,开始自己做元宵生意。他小时候听力很好,年轻时生了一场病,导致了耳聋。因为他做的元宵好吃,顾客们都亲切称为“耳聋伯元宵”,而忘了他的正名。真是:“两耳不闻世间事,一心只为元宵丸。”

跟父亲一样,耳聋伯卖元宵基本是肩挑担卖。他白天会挑担子到台江南洋楼安远头“福聚楼”、对面福康皮鞋店门口卖元宵,这个路口是台江码头到后洋里的必经之路。后洋里,当时是繁华的商贸集中地,人群熙熙攘攘,耳聋伯元宵卖的很好,甚至需要雇请帮手帮忙做元宵。再忙不过来时,邻里也都来帮忙。耳聋伯很慷慨,都会送些元宵给来帮忙的邻里乡亲做酬谢。那时他的儿子林英德还很小,调皮贪玩,夏秋之时喜欢去河里游泳。饿了,就跑到元宵担前帮忙,自然也是为了吃上一碗元宵。他的小伙伴们也经常跟着,耳聋伯也都乐呵呵地美味的元宵招待小朋友们。

夜晚,耳聋伯就到有闽剧团演出的地方卖元宵。当时元宵是福州老百姓观看闽剧时喜爱的小点心。耳聋伯便跟着戏班子走街串巷,肩挑担卖。闽剧戏班去哪他就跟去哪,称为“卖戏坪下生意”。因为他的元宵好吃,闽剧团的老板都喜欢吃,跟他都成了好朋友,剧团老板喜欢吃,演员也跟着吃,戏迷们也跟着吃,在赞美声中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耳聋伯元宵的名气渐渐地在坊间传扬开来,开始摆摊。最初耳聋伯元宵的摊子就在台江区解放大桥头。北面是福聚楼,南边是南洋楼。白天大概下午一两点这样开始摆摊。那个时候没电,摊摆好,火起好,汤烧好,就赶快做元宵。那时候没有备碗,碗都是客人自带。元宵一下锅就有客人拿着碗排队等着,锅里元宵浮起来了时,客人就挨个将碗递来装上。那景象就是一副生动的福州市井画,成为许多老福州人的深刻记忆。

后来,开了店铺了,叫“桂芳元宵”,大家依然习惯称为“耳聋伯元宵”。解放后公私合营,“桂芳元宵”被并到了集体的“苍霞大众饮食店”,属于福州餐饮服务有限公司。1965年被福州市商业局评为“桂芳名牌元宵丸”。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吹大地,可以搞个体户了。“耳聋伯”在“福聚楼”对面,租了原来报刊亭,开了店面,名字仍叫“桂芳元宵”,但是,口碑已形成了,食客们还是称之为“耳聋伯元宵”。多年后,店铺搬迁,“耳聋伯”把店搬到了十三中对面的自家门口。

耳聋伯元宵店·杨建峰 摄

耳聋伯元宵制作技艺传到林英德手里已是第三代。林英德是耳聋伯的儿子,五六岁时,因为觉得搓元宵好玩,耳聋伯时常拿元宵皮给他搓着玩。林英德先生回忆说“这是不知觉间就学会了包元宵,进入了这行业。”因为“耳聋伯”年纪越来越大,有些力不从心了。1999年,林英德接掌了店面,“耳聋伯元宵”,正式进入第三代,两代人更叠,食客们依然喜欢着“耳聋伯元宵”,这就是口碑。同年,苍霞新村拆迁,他被安置到远洋路三木花园,房子在四层,不是一楼,没法开店了。“耳聋伯”在“台一小”租了个店面,没多久店面就被学校收了回去。后来有又搬到自家轮工一支弄的房子,在一楼卖了一阵子。没多久,一支弄的房子也拆迁了,店面彻底没有了。由于当年店里装了电话,不少老客人打电话问路找来,于是电话预订,上门取货的方式,在家里卖起元宵了。2000年苍霞新城盖好后,林英德一家搬了回来,在一楼租了一个店面。同时注册了“耳聋伯商标”。

那时候,第四代传人林威还在当兵,2004年,林威转业回来,开始在店里帮忙,又加强学习手艺,接手后厨的工作。2010年,在君临天华,开了自已主理的第一家店,作为第四代传人的林威也由此正式出师挂帅。彼时父亲仍然驻守在老店,亲力亲为。2018年,为了方便、满足更多食客的需要。林威在闽侯铁岭办厂开设“耳聋伯元宵”制作基地。因纯手工制作的食品,挑原料进货,控制打米浆时间,全是林威自已亲力亲为,请人可以帮忙做事,技术品质还要他自已把关,这就是老字号的品质传承,容不得半点闪失。

一碗元宵,乡愁的味道,是许多华侨深深眷念的味道,很多华侨归国后都要到店里买走一大袋的元宵,捎走一份浓厚的儿时记忆。几十年元宵的老食客们依然时不时来这吃一碗元宵,和老板用福州话攀几句家常,这也许是老味道的滋味吧。

老字号的真诚,至今四代人,代代坚守祖传老手艺,祖辈传下来的元宵制作技艺没有变味,虽费工费时,也要挑最好的材料,做最好的元宵,与大家分享好味道。老字号的品质,让林英德一脸的自信,我有好品质的元宵,一脸的满足,我的美味分享给大家。“耳聋伯元宵”以优异的品质,成为了福州的老味道,是台江的骄傲也是福州的骄傲。

这里是南仙空中茶摊,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听众朋友们,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指导单位: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办单位:闽都乡学讲习中心
协办单位: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
承办单位:南仙茉莉志愿者服务中心
茶亭街道
作者简介:
翁文峰,福州人,1969年出生,从事茉莉花茶制作33年,老字号“南仙狮子头”第七代传人,现为福州南仙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闽都乡学讲习所特聘讲师、南仙茶摊讲师团团长、福州市社区大学客座教授、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创办的“老福州茶摊”成为福州市“非遗”项目,并担任项目负责人;创作《茉莉情》歌曲(作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省、市相关比赛一等奖;创作(合作)双语(福州语、国语)歌曲《临水茗》,在福州市广播电台“左海乡音”节目播出;2018年获“福建省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讲述者:
林明,福州数字党建(网龙)学院高级讲师,闽都乡学讲习中心监事、讲师,福建海川纵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事业合伙人、高级讲师。荣获“首届福州话大赛”冠军、“首届福建省方言文化大赛”冠军、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福建赛区成人组一等奖。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骨干成员,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长期坚持参与、策划和主持各项闽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