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坚守那份最初的情怀》

我当老师,算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我非但没有从小就立志当老师,反倒是赌咒发誓绝不当老师。而这一切都源于我初中一个班主任给我留下的挥之不去的记忆。回忆自己的求学之路,差一点,我就要毁在那一年了,好在我迷途知返,悬崖勒马,总归没有走到邪路上去。

大学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一所师范类大学去,在大学里,多次跟朋友讲,我这辈子绝不当老师。他们问为什么,我说我承担不起葬送别人前程改变别人命运的责任,一个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以伤害一个孩子,进而让他放弃这个学科乃至整个的学业,我实在承担不起这种责任。这番话我说过很多次,而我没想到的却是,它会成为这些年来一直提醒我对教育要心存敬畏的座右铭。

成为教师,曾经是我一时的“权宜之计”,我原本没有想过在教育界长久地待下去,更没想到自己会一待就是十几年。回头望去,我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的想法,或许只能简单地说,是学生改变了我吧。

我很有幸一毕业遇到的第一位领导是栾远尊先生。栾先生是我高中的数学老师,教了我两年。来的第一天,我们在学校的办公室偶遇,至今仍记得他跟我说的话,选择了这个行当,如果不想干下去,抓紧走,还来得及,如果喜欢干,就好好干,要记住,工作都是给自己干的。毫不夸张的说,这番话会影响我的一生。

初登讲台时,怀着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我发誓要做最优秀的教师。我把教师的分成了若干层次:第一层次的是教书匠,第二层次的是老师,第三层次的是教育家。转眼13年过去了,与教育家的距离还有着十万八千里,但我已经开始用一个教育家的理想与情怀来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能够用教育家的心情来体验教育的幸福与充实了。对此,我有几点感悟。

一、一种情怀——一个教育者,必须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悲天悯人,可能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结合。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有这种情怀。然而当下我们的教育,缺少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情怀。朱自清先生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教育需要爱,爱是教育情怀的魂魄!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十分庆幸的是,从小我就是一个充满慈悲心的人,几乎到了“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地步,小时候过年家里要杀鸡,妈妈都要趁我不在家才去找人帮忙回来偷偷把鸡杀了,否则,被我看见,不光鸡杀不了,多半还会被我用棍子打出去。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格,恰恰成了我做老师最坚实的保障。

我一直认为,教师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就是我们应更多地体察别人的感受,与他人同悲,与他人同乐,怀抱怜悯之心,常怀宽容之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弱势保持同情,对教育的对象保持宽容和慈爱,对同事保持坦率与真诚。孟子说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师者应该有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以教子之心去育人,这是成为一名教育家必备的条件。

悲天,是对历史法则的审度,对自然规律的窥探和对人类命运的前瞻;教师因悲天情怀而志存高远,因担忧危难而身先士卒,因渴望安宁而奋发有为,因心忧天下而勇于承担。悯人,是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对迷途少年的谅解和对知识青年的栽培;教师因悯人情怀而常怀包容之心,因宽容慈悲而厚德载物,因体恤民生而功业不朽。

悲悯情怀,既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更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既要有“燃烧自我,奉献光明”的无私,还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淡定。悲悯情怀,不能只是旗号和愿景,而应成为教育者修身立命的根本,更成为教育者永恒的追求。

二、一分心情——上好每一节课,快乐学生,幸福自己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传道”的主战场,还应该是一个拒绝浮躁与喧嚣的地方、一个泰然且淡然的殿堂、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所在、一个可以放飞梦想且享受激情的地方,更应该是一个拒绝制度与情感的冰冷、拒绝自身的浅薄和外界侵扰的圣地。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站好这最神圣的三尺讲台,用心倾情地上好每一节课,快乐每一个学生,幸福自己的每一天。

当下流行的一些“心灵鸡汤”,有很多我是不以为然的,然而有一句我是赞同的,那就是“快乐是自找的,痛苦也是自找的”,我经常看到网络上一些帖子,诉说的都是老师太苦了,各种苦,我感觉这种文章对于解除教师自己的“苦难”,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除了发发牢骚之外,并不能改变多少。而当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环境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前些日子看过一篇文章,认为这是奴性哲学,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想到的是“境由心造”,佛法上讲,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一位同学兼同行对我说,你教的都是好学生,你当然没有烦恼,我教的都是差生,能不烦恼么?其实这番话大谬。且不说应不应该给学生贴上“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单从教学这个角度,好有好的教法,差有差的教法,只要学生能进步,那就是你的成功。有人可能又要说了,你说得轻巧,各种评比、考核,你能淡定么?能不上火么?好了,这才是问题的焦点。说到这里,才算是说到正题上。

其实烦恼的根源就是你对幸福的定义原本就是错误的。你的幸福或者说成功,就是每次考评的那几个数据,因为那关系到你的绩效工资,关系到你能否评先选优,关系到你能否晋升职称。当你把教育与这个挂在了一起,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说“境由心造”,这些年来,我从不去关心那些数据,爱多少就多少,评不评先,选不选优,其实对我没有多少诱惑力。在我看来,评先选优、晋升职称,只是我教育的一个副产品。我做的是教育,不是做数据。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而不是涨工资,就这么简单。

当你看淡了那些干扰,真心去做教育,其实你会发现,为了学生的每一分进步,我们会用一切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时,这就是我们感觉最成功的时候。当学生把你当作朋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时候,你就会感到深深的幸福。为了他们,我们会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三、一种风格——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有自己教学风格的人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同样需要独创性,需要每个教师能够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风格产生魅力。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自己教学特色的过程。套用“黑猫白猫论”: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能让学生接受和喜欢的风格都是好风格。

风格即人。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风格不是闪亮的45分钟,不是教学模式,不是教学方式,不是时尚。教育风格是教师的人生。我们想珍惜生命,让生命更长一点,更健康一点,这个要求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我们如果珍惜我们的教育生命,让我们的教育生命特具你个人色彩的教育风格,我想你珍惜生命可能走得更远,(生命将更有意义)。

我天性是一个乐观幽默的人,所以我的课堂总是充满了笑声。我无法做到绷住脸一天都不笑,因为这个世界实在充满了太多好笑的事情。曾经有学生好奇地问我,老师,你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说实话,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是很有成就感的。起码在这个学生眼中,我是乐观的,更让我高兴的是,显然,我的乐观已经影响到了她,因为她已经在探求如何才能像我一样乐观了。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委婉含蓄”地对我的课堂提出批评:“一些老师的课堂,到处欢声笑语,一个课堂乱哄哄,想想效果会怎样。”而我对此每每装聋作哑,我行我素,我就是我,性格是无法改变的,风格也是无法改变的。我不希望看到我的课堂一片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头不抬眼不睁(其实领导们也讨厌,但是他们一直在这样做)。

读过一篇文章说,只有教师是一个优雅的人,学生才会是优雅的。教师以怎样的姿态去教育学生,学生就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所以,我更希望能够坚持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我认为风格其实就是是人格。做人成功,你的教学风格才可以被他人认同。一个不坦诚的人,一个不爱学生的人,一个不认真执着的人,你的教学风格就无法形成。你至多是在教学模式或在采用某种教育方法上面有所成就,至多是在某一教学片断、某一瞬间有绚丽的光彩。但是,人们不会认同你是一个有风格的人。因为有怎么样的教育风格,他是需要有怎么样的人生基调、人生价值,你的学历、资历、阅历作铺垫。人的一生发展需要三个“历”,你的学历,本科、大专、还是研究生;你的资历,你是当了二十年的老师,还是当了一年的老师;你的阅历,你看过多少人,经过多少事,摔过多少跟头,吃过多少苦。它对生命、对人生、对事业的认识,会发生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不要追求最好,你就做你自己。这句话我从世界上最著名的管理大师那里偷来的。成功是他评的,幸福是自评的。每一人的个性是各异的,你为什么要剪掉你那个本来可以生长的树枝,做你自己完全不能做的事呢?没有必要!我形成了我的风格。我自己给自己的风格命名,或者说我追求的风格是大气、幽默。像下棋,我不会在乎几个棋子的得失,在乎整个局我占优势。我在一个学期的上课当中,我可能不在乎每一节课会怎么怎么的,我会在乎整个学期我给孩子们什么。我在乎我的学生充满兴趣地听我的课,到毕业五年、十年他还想起飞哥那个课真好听,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四、一点坚持——边走路边感悟,边创新边改进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所以我们的教育每一天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要针对教育工作的特点,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时时想,事事悟,不断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并且敢于和能够坚持到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每一个时代的人总是被时代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学生也不同了。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墨守成规的教学观念,显然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

一招鲜吃遍天的想法至今仍存在于一些老教师的心中。经验至上,不肯改变也常常成为一些老教师的标配。实际上,不管我们承认与否,现在的学生,与十年前的学生就是不一样了。他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和接受的信息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如果我们继续泥古不化,势必要成为学生眼中的守旧派、老顽固,不仅学生不喜欢,恐怕早晚也要被时代淘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这个伟大的时代学习。教师是教育的财富,而财富的持续增值靠的是于漪老师的那句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

近几年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每届学生走后,我会想一想,我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我到底教会了他们那些可以受用一生的东西。而正是这样的反思,给了我更多的感悟和启示,让我在后面的教育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底气和自信。

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孩子领着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教育情怀,这是走向神圣的三尺讲台最基本的前提。

五、一生追求——心怀理想,甘于奉献,成就学生,幸福自己

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项工作,要想有所成就,首先就是要有追求。有了追求,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醉心于教育事业、用心于教学、倾情于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才能拒绝诱惑、远离喧嚣,才能放飞梦想、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才能着眼于学生、着眼于社会、着眼于时代、着眼于国家和民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了,才能成为一名教育家,才能真正做到成就学生,幸福自己。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依靠的就是道贯古今的师者,依靠的就是化育天下的精神。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吴非老师在《凝望前辈站立的姿态》中谈到:教师应当有自己的生命追求,而处在一个变革时代,更应当有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精神。我也算得到过前辈教师的教诲,那些在清贫与平凡的生活中教过我的老师们,在我的心灵中种下了理想。教育是理想的职业。教育为民族的未来培养人,教育要培养人的尊严,所以教师不能没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保持文明与进步,教育者当然要有理想!教育要铸就美丽的人格,因而教师必须是理想主义者。可是,究竟从何时起,“理想主义者”竟然成了一句挖苦人的话了。凝望过去的教师们的背影,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我的心是沉重的。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他可以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人,和芸芸众生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但他的教养必须是这个社会上最优秀的。如果一所学校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它培养出来的人将会很平庸或很庸俗。我们在当今社会可以看到,不管一个人如何装扮自己,他的底子往往是掩饰不住的,他的庸俗与猥琐总会在不经意之时自然地露出来,而他自己一点儿也觉察不到。

无论是日常的教学工作还是平淡的日子,我感到现在我就是在为理想而工作,为中国的富强梦,为自己的教育梦而努力!

我虽然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我也要做一个特色蝴蝶,我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们,关爱每一个孩子。

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对于未来不敢奢望什么,只求把工作做好,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字,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到底。在我所教的语文课中,引导学生读书,点燃学生读书的种子。让我的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身边的人真、善、美,积极、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的思想,这也是我对教育的一份情怀吧!

有位教育工作者说:“教育有两个伟大的目标,一是让人聪慧,一是使人高尚。这两个目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硬要问哪个更重要,我们也许只能说是后者。不能让学生成为善良的公民的教育,不过是在制造社会的破坏者。爱心是一个高尚公民的核心品格。一个只有懂得爱的人,才可能为自己和他人、社会创造幸福。爱使人高尚。”

如此,且让我怀着对教育的一种虔诚的情怀,一路走下去,做一个有着自己教育风格的人,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我一直在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