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00517
关于在下的难得糊涂之黄花梨工艺茶壶,至此就算是“观止”了。
2010年4月22日以后,还真的没有再添加什么“新宠”。
早些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地不停歇上手紫黄,尤其是黄花梨器物,因为一直是走以数量换价格的固定套路,几个回合下来,与相对稳定的若干个上家之间已基本心照不宣:付款期限有一定程度的松动,简单说:有期数。
期数,或者说数期,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付款上有时间的转圜,对买家或者下家来说是个近在眼前的方便。
于是“信用”消费油然而生,好比饮食行业中上档次的食肆如今依然司空见惯的:先吃后付款。
那种先交钱再饮食消费的,往往不上档次。
反正是“信用”消费地放手收购了紫黄若干年,背上背着个大窟窿,到了公元2010,逐渐地意兴阑珊了。
不仅仅是个价格昂贵的数字问题,上家对“数期”越来越不满意,于是也就越来越“收紧”。
于是终于也就有了2010年4月22日的难得糊涂之“到此为止”的一番“意兴阑珊”。
整整二十七把一木一器的黄花梨茶壶,对在下而言,是一个善始善终的完好收宫。
这二十七把茶壶,至今依然束之高阁,一张图片都没有“沦落”江湖。
打个埋伏,将来有心境有闲暇了,会继续首发在古典网的“林海微澜:难得糊涂”帖子。好好写一写“冰河后”的黄花梨茶壶制作记录。
前不见古人的黄花梨工艺茶壶,约2003年前后降生,2004-2005年蹒跚过河,2006-2007年兴盛,2008年随着材料价格暴涨及随后的古典家具行业动荡而进入冰河时期。2010年,开始了“冰河后”。
2010年7月,曾专程拜访神州黄花梨茶壶第一人福建仙游匠人黄(梓)成,聊天,叙旧,也多少心有戚戚:心有所属地随着黄花梨的跌宕起伏了数个春秋,鸟倦思归,我也到了逐步退后的时候了。
区区五六个年头的光景而已,原本几百的物事,转眼间后面就多了个零。
上家不止一次地埋怨在下:“涨价了你应该高兴,手里捏着那么多以前的便宜东西。怎么一天到晚地抱怨不停?”
在下却只想着“如今”:这价格着实贵得可以,新制作的黄花梨茶壶,那里买得起?
人不如旧,衣不如新。
工艺与造型,日新月异。
早期胜在用料与造型,后来的侧重与努力在工艺,尤其是打磨,其精致与细腻,前不见古人。
所以2010年4月22日最后努力了一把,然后专程跑了趟福建仙游道一声珍重,人不如旧。
至今依然不悔初衷: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人到金山后的头一样“精神”层面的消费,是一手三把和风格调鲜明的铸铁内搪瓷茶壶。
说来惭愧,如今的所谓“和风”,其实有不少是我们汉文明的唐宋之流风余韵。
有说崖门海战之后,日本全国举丧。
传统的中华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
宋人品茶时所用的茶壶材质为铸铁。
明末清初才逐渐有紫砂。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