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历史名人高弘图,为明朝绝食殉难的“太子太保” 2024-06-23 09:18:37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明朝末年,大厦将倾,见风使舵的人不在少数,但也不乏一些坚守气节的忠义之臣。在这些忠臣当中,有不少人来自胶东半岛的登莱二府。较为知名者,莱阳有左懋第,胶州有高弘图。 其中,左懋第深陷敌囚却威武不屈,殉国的情节更为壮烈,因此其事迹也更广为人知,后世多将他视作“明末文天祥”。相比之下,高弘图事迹的知名度就稍微弱了一些。不过,其实就官职来说,高弘图要比左懋第更为显赫。左懋第在北使之前的头衔是: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而同样在福王政权内,高弘图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即入阁大臣。史载:福王立,廷推阁臣,用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后来又进封为太子太保。按照《明史·职官志》的记载,太子太保为从一品,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左右侍郎为正三品。而高弘图的“太子太保”为生前就有官职,与去世之后的赠官不同。因此,在民间也有高弘图是胶州史上文臣官职最高者的说法。高氏,是明清时期胶州的望族之一,因其家族祖居地在大行村,故有“大行高氏”之称。大行高氏在明代中期有一位叫做“高迪”的人物,他通过科举入仕,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好的榜样,而高弘图就是高迪一系的后人。高弘图的父亲虽然没有做官,但教子有方。在他的培养下,高弘图很快成长为一个博学多识的文士。明万历三十八年,高弘图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历任中书舍人、御史等职。 在御史任上,他刚直不阿,遭到了阉党的嫉恨,一度罢官,到了崇祯皇帝即位之后才官复原职。此后,他的仕途进入快车道,先后升任太仆少卿、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职务。但在崇祯五年,他却因为忤旨再次罢官归家,一待就是十年。崇祯十六年,明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此时明思宗再次想起了高弘图,任命他为南京兵部右侍郎,不久后升任南京户部尚书。不过转过年之后,就遭遇了甲申之变。在江南的高弘图参与拥立福王登基,和史可法、马士英一道成为阁臣。史、高二人虽然都有清誉,但大权实际上操控在马士英手中。高弘图自己无力改变时局,于是就上疏乞休。所谓“乞休”,就是告老还乡的意思。可当时包括胶州在内的山东省,已经成为清廷的辖区。高弘图想回家也回不去了。《明史》载:“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绍兴)。”后人读之,颇感凄怆。次年,清军南下,南京失守,弘光政权覆灭。人在绍兴的高弘图万念俱灰,决心以死殉国。他采用的殉国方式是“绝食”,《南疆绎史》载:“南都亡,泣涕绝食,殁于会稽之竹园寺。”《胶州志》载:“九日不食,殉于会稽,年六十二。”关于高弘图殉难的情节,民间流传许多史籍所不载之传说,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高弘图的儿子高朗之早逝,在前者殉难之后,由孙子高璪扶柩返乡。高家为胶州望族,本有不少家产。但履经战乱,多已不存。在《胶州志》中还有海时行(顺治时期的胶州镇总兵)霸占高家财产的记载。 有个细节还值得一提。高弘图在《明史》以及更早史料中的名字都是“高弘图”,但在清代乾隆之后的史志资料中,却写作“高宏图”,这应该是为了避讳乾隆皇帝的大名。清代科举的《应试程序》中就有记载:“高宗纯皇帝圣讳(注:弘历),上一字敬避作宏字,如有偏旁及字中全书本字者,敬缺末笔。”明孝宗皇帝的年号弘治,在清代史料中也一般写作“宏治”。高弘图本是明朝忠臣,却因为避讳清朝皇帝而改名,这听起来多少有些讽刺。如果说在清代避讳还多少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近现代编撰的史料还用“高宏图”的称谓就很是不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胶州市志》在人物传记中用的是“高宏图”的写法,续志时改为“高弘图”似乎更好。 赞 (0) 相关推荐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五 吏部二(尚書二) ◆尚書二 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白 巖喬公宇行狀(陳璘) 叢說 資政大夫吏部尚書偲菴楊公旦傳(江汝璧) 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贈少傅 廖公紀墓誌銘(李時) 吏部尚 ... 【明】杨一清《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见素林公俊墓志铭》(莆田 林俊) 部分影印版 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见素林公俊墓志铭 杨一清 今皇帝嗣位之初,勑召致仕都察院右都御史见素林公于其家,寻以廷荐升工部尚书,公具疏辞,温诏褒答,不允,又与推吏部尚书,不果.嘉靖壬午春正月, ... 宣公墓图续记 繁转简 陆焱 呈请帝览 忠烈<恩赐春秋祀典墓田豁免粮赋>:至永乐八年吉日,护驾功臣.荣封镇国将军.第十九世孙陆顺,太子太保.二十二世孙陆礼,浙江按察司.甥周新,又呈奏议,墓志请赐匾.论春秋 ... 胶东游记:走进栖霞市唐家泊村,历史名人“于七”的故里 "栖霞于七反清"的话题,此前虽然时常提起,但笔者近来经过整理发现,他的故里--唐家泊村,却还没有专门介绍过,这多少有种"灯下黑"的感觉.因此,趁着这大好春光,这 ... 这50个历史名人常被人叫错,你能读对几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精华,不仅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声调不同也有不同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历史名人.很多人物的名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能就是 ... 【四川历史名人】一个使国家兴盛的君王不可能荒淫无道——略论对武则天的评价争议及其原因 ‖ 王少卿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一个使国家兴盛的君王 不可能荒淫无道 --略论对武则天的评价争议及其原因 王少卿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分歧很大,毁 ... 原来这些历史名人都有英文名,周总理的最有趣 由英语口语(kouyu8)编辑整理 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在中国已经很普遍了,几乎每个英语老师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你起个英文名,但你知道这些历史名人也有英文名吗? 1.张爱玲--Eileen 张爱玲原名张煐 ... 50个成语,50个历史名人,有意思! 诗词美文课堂 这里有惊艳千年的唐诗宋词,经久不衰的名家散文,触动心灵的美文故事,一场文学盛宴在此与您邂逅! 公众号 成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汇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入词汇的意境 ... 这三个历史名人都叫“参”,却常常被读错 曾参,曹参,岑参--这三个在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牛人名字都是"参",这个及其常见的字放在人名里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读对了.其实这也不奇怪,越是常见的字越容易诱导我们犯错误,比如南宋时 ... 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 历史上关于小人物改写历史的事件数不胜数,比如南宋末年,蒙哥汗率军灭宋,不幸在钓鱼城下被飞石击中身亡,至今我们仍不知道这个扔石头的人是谁,但是他却 ... 快来看,乔岭村为渑池历史名人立碑了! 一.抗金英雄张玘 张玘(?一1162年),字伯玉,河南渑池阳壶(今河南渑池南村乡洋湖村)人,南宋初年名将.他动用自己的家产,招募新兵,先后随宋将翟兴.董先.岳飞等抗金,屡建战功,官至御营宿卫前军都统. ... 【四川历史名人】陈子昂与武则天(上)‖ 谢元鲁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陈子昂与武则天(上) 谢元鲁 陈子昂厥功至伟,尽忠义彪炳千秋 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唐代梓州射洪( ...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明朝末年,大厦将倾,见风使舵的人不在少数,但也不乏一些坚守气节的忠义之臣。在这些忠臣当中,有不少人来自胶东半岛的登莱二府。较为知名者,莱阳有左懋第,胶州有高弘图。 其中,左懋第深陷敌囚却威武不屈,殉国的情节更为壮烈,因此其事迹也更广为人知,后世多将他视作“明末文天祥”。相比之下,高弘图事迹的知名度就稍微弱了一些。不过,其实就官职来说,高弘图要比左懋第更为显赫。左懋第在北使之前的头衔是: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而同样在福王政权内,高弘图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即入阁大臣。史载:福王立,廷推阁臣,用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后来又进封为太子太保。按照《明史·职官志》的记载,太子太保为从一品,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左右侍郎为正三品。而高弘图的“太子太保”为生前就有官职,与去世之后的赠官不同。因此,在民间也有高弘图是胶州史上文臣官职最高者的说法。高氏,是明清时期胶州的望族之一,因其家族祖居地在大行村,故有“大行高氏”之称。大行高氏在明代中期有一位叫做“高迪”的人物,他通过科举入仕,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好的榜样,而高弘图就是高迪一系的后人。高弘图的父亲虽然没有做官,但教子有方。在他的培养下,高弘图很快成长为一个博学多识的文士。明万历三十八年,高弘图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历任中书舍人、御史等职。 在御史任上,他刚直不阿,遭到了阉党的嫉恨,一度罢官,到了崇祯皇帝即位之后才官复原职。此后,他的仕途进入快车道,先后升任太仆少卿、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职务。但在崇祯五年,他却因为忤旨再次罢官归家,一待就是十年。崇祯十六年,明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此时明思宗再次想起了高弘图,任命他为南京兵部右侍郎,不久后升任南京户部尚书。不过转过年之后,就遭遇了甲申之变。在江南的高弘图参与拥立福王登基,和史可法、马士英一道成为阁臣。史、高二人虽然都有清誉,但大权实际上操控在马士英手中。高弘图自己无力改变时局,于是就上疏乞休。所谓“乞休”,就是告老还乡的意思。可当时包括胶州在内的山东省,已经成为清廷的辖区。高弘图想回家也回不去了。《明史》载:“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绍兴)。”后人读之,颇感凄怆。次年,清军南下,南京失守,弘光政权覆灭。人在绍兴的高弘图万念俱灰,决心以死殉国。他采用的殉国方式是“绝食”,《南疆绎史》载:“南都亡,泣涕绝食,殁于会稽之竹园寺。”《胶州志》载:“九日不食,殉于会稽,年六十二。”关于高弘图殉难的情节,民间流传许多史籍所不载之传说,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高弘图的儿子高朗之早逝,在前者殉难之后,由孙子高璪扶柩返乡。高家为胶州望族,本有不少家产。但履经战乱,多已不存。在《胶州志》中还有海时行(顺治时期的胶州镇总兵)霸占高家财产的记载。 有个细节还值得一提。高弘图在《明史》以及更早史料中的名字都是“高弘图”,但在清代乾隆之后的史志资料中,却写作“高宏图”,这应该是为了避讳乾隆皇帝的大名。清代科举的《应试程序》中就有记载:“高宗纯皇帝圣讳(注:弘历),上一字敬避作宏字,如有偏旁及字中全书本字者,敬缺末笔。”明孝宗皇帝的年号弘治,在清代史料中也一般写作“宏治”。高弘图本是明朝忠臣,却因为避讳清朝皇帝而改名,这听起来多少有些讽刺。如果说在清代避讳还多少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近现代编撰的史料还用“高宏图”的称谓就很是不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胶州市志》在人物传记中用的是“高宏图”的写法,续志时改为“高弘图”似乎更好。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明朝末年,大厦将倾,见风使舵的人不在少数,但也不乏一些坚守气节的忠义之臣。在这些忠臣当中,有不少人来自胶东半岛的登莱二府。较为知名者,莱阳有左懋第,胶州有高弘图。 其中,左懋第深陷敌囚却威武不屈,殉国的情节更为壮烈,因此其事迹也更广为人知,后世多将他视作“明末文天祥”。相比之下,高弘图事迹的知名度就稍微弱了一些。不过,其实就官职来说,高弘图要比左懋第更为显赫。左懋第在北使之前的头衔是: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而同样在福王政权内,高弘图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即入阁大臣。史载:福王立,廷推阁臣,用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后来又进封为太子太保。按照《明史·职官志》的记载,太子太保为从一品,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左右侍郎为正三品。而高弘图的“太子太保”为生前就有官职,与去世之后的赠官不同。因此,在民间也有高弘图是胶州史上文臣官职最高者的说法。高氏,是明清时期胶州的望族之一,因其家族祖居地在大行村,故有“大行高氏”之称。大行高氏在明代中期有一位叫做“高迪”的人物,他通过科举入仕,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好的榜样,而高弘图就是高迪一系的后人。高弘图的父亲虽然没有做官,但教子有方。在他的培养下,高弘图很快成长为一个博学多识的文士。明万历三十八年,高弘图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历任中书舍人、御史等职。 在御史任上,他刚直不阿,遭到了阉党的嫉恨,一度罢官,到了崇祯皇帝即位之后才官复原职。此后,他的仕途进入快车道,先后升任太仆少卿、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职务。但在崇祯五年,他却因为忤旨再次罢官归家,一待就是十年。崇祯十六年,明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此时明思宗再次想起了高弘图,任命他为南京兵部右侍郎,不久后升任南京户部尚书。不过转过年之后,就遭遇了甲申之变。在江南的高弘图参与拥立福王登基,和史可法、马士英一道成为阁臣。史、高二人虽然都有清誉,但大权实际上操控在马士英手中。高弘图自己无力改变时局,于是就上疏乞休。所谓“乞休”,就是告老还乡的意思。可当时包括胶州在内的山东省,已经成为清廷的辖区。高弘图想回家也回不去了。《明史》载:“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绍兴)。”后人读之,颇感凄怆。次年,清军南下,南京失守,弘光政权覆灭。人在绍兴的高弘图万念俱灰,决心以死殉国。他采用的殉国方式是“绝食”,《南疆绎史》载:“南都亡,泣涕绝食,殁于会稽之竹园寺。”《胶州志》载:“九日不食,殉于会稽,年六十二。”关于高弘图殉难的情节,民间流传许多史籍所不载之传说,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高弘图的儿子高朗之早逝,在前者殉难之后,由孙子高璪扶柩返乡。高家为胶州望族,本有不少家产。但履经战乱,多已不存。在《胶州志》中还有海时行(顺治时期的胶州镇总兵)霸占高家财产的记载。 有个细节还值得一提。高弘图在《明史》以及更早史料中的名字都是“高弘图”,但在清代乾隆之后的史志资料中,却写作“高宏图”,这应该是为了避讳乾隆皇帝的大名。清代科举的《应试程序》中就有记载:“高宗纯皇帝圣讳(注:弘历),上一字敬避作宏字,如有偏旁及字中全书本字者,敬缺末笔。”明孝宗皇帝的年号弘治,在清代史料中也一般写作“宏治”。高弘图本是明朝忠臣,却因为避讳清朝皇帝而改名,这听起来多少有些讽刺。如果说在清代避讳还多少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近现代编撰的史料还用“高宏图”的称谓就很是不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胶州市志》在人物传记中用的是“高宏图”的写法,续志时改为“高弘图”似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