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0103
这件花瓶,是在下2007年上半年收获的“甘之如饴”。
料芯中央有分明的白,在某些人看来,大概好比砂子揉在眼皮里。
上家倒是早早就说过:顺一下色就好了。
因为知道下家的承受能力,所以上家选择了“坦荡荡”,于是素颜。
类似这样的瑕疵,顺色很容易,讲究的话涂一点棕色的KIWI奇伟鞋油,再用鹿皮或猄皮来来回回地摩挲均匀。。。将就的话不值一提。
话说回来,鞋油,尤其是知名品牌的鞋油,技术含量并不低,绝对是好东西,比如成分中的棕榈蜡,微晶蜡,以及亲和力中庸分散性均匀的合成颜料。
在下偏好素颜。
这样的花瓶,前世就是王谢堂前燕。
原本是当年当地大户人家的罗马柱。
西风东渐,罗马柱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神州开枝散叶,共和国的建立为之奏响了终结曲。
这样的料,大概当得起陈料老料一说了吧。
陈化时间笃定超过一甲子。
所以在新世纪被福建仙游人旧貌换新颜地加工成花瓶之后,在下欣欣然地“甘之如饴”。
些许的内翻白,不打紧。
文化太保李敖有言:新朋友,不交;老朋友,遇缺不补。
收藏这物事,大概也是:老物件,遇缺不补。
还是“宁真率勿安排”好些。
所以下手利索。
尽管当时这样“瑕疵”的花瓶一点不便宜。
因为这是海南黄花梨。
时年公元2007,人说海黄已是巅峰之巅,无可再前。
市场的主流,是发力追落后的檀香紫檀,以及后发先至的越南黄花梨。
于是“人弃我取”。
喜欢原本就是唯心的主观而非客观。
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有年头的海南黄花梨罗马柱原本就数量有限,加工而成的花瓶中,造型好的更是有限中的有限。而且随着黄花梨家具回报率的水涨船高,仙游当地大部分的海黄罗马柱成为圆桌的“一柱擎天”,所谓的不可持续的“难以为继”,海黄花瓶就是个现行。
至今庆幸,当时不仅“人弃我取”,而且到后来“良心发现”,央求之下,利字当头的福建上家竟然太阳从西边出来地答应了把原汁原味的老海黄罗马柱“刀下留人”,成全了在下的收藏心愿。价格自然不会便宜,可终归是对真实历史痕迹的一个保全。至今把上家当年的“斤斤计较”当做笑谈:
“这个柱子很值钱,这里切一刀做花瓶,这里切一刀做笔筒,其他的还可以车印泥盒和笔洗。。。。。。”
俱往矣。
黄花梨,新世纪的一个传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是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