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1017
说一点来料加工的题外话吧,个人亲历或者听闻,有道听途说的成分,如何判断真伪?请独立思考。
某同好下手很早,属于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第一茬明式家具爱好者。这个早,自然是不晚于元亨利之黄花梨元年的公元2005。只不过,这位同好大概有点“计较”,所以春江水暖之后上手“规定动作”之添置明式家具的“自选动作”,嘿嘿,竟然是买材料。
不开玩笑,那时候的黄花梨家具很便宜。2005年的越南黄花梨不过万把块钱一吨,不是歪瓜裂枣的树根或者枝丫料,而是结结实实的树杆大料。
于是长度约摸两米的两根粗壮的树桩(目测口径二十以上了吧),折合八张明式椅子,具体是栲栳圈或者南官帽或者四出头就懒得仔细去考了。若干年后成器。。。打住,“怎么区区八张椅子要若干年这么久”?
说来话长,同好“计较”,既然是买料,自然师法“文人参与家具制作”之精益求精,古法的原木开料之后还得陈化不是?这样木性会趋于稳定,制作出来的家具才好。这一沉,总得几个寒暑吧?古代陈化的时间至少两代人,所以明式家具泰斗王世襄先生有木料六十年陈化一说,别称“一甲子”。当代人自然是千篇一律的“浮躁”,所以意思意思几个寒暑自然嫌少。
反正是若干年后成器,才发现捉襟见肘,比如这件的靠背板不理想需要更换,那件的椅子腿有瑕疵见不得人。只好追加投资买材料,因为原来的两根树桩子肯定通通报销,哪里还有富裕的材料。这一追加就开销巨大了,原来的料价,一斤不到十块,现在开背板的板料,椅子腿的方料,少说过千一斤吧?可能还说少了。
这还只是来料加工的表面功夫。下家在材料上动手脚的招数岂止区区克扣材料数量这么简单。最要命的是“狸猫换太子”,以次充好在黄花梨制作中已经算是有良心的了。什么叫做以次充好?比如小料换大料,糠料换油料,瑕疵料换完好料,反正是用便宜的,廉价的,替换来料中的好料。这还是有良心的,至少材料上不“伪”。之下的就不说了。计较计较,相互磨刀。讨价还价这物事有后遗症的,尤其是涉及到长时间的家具制作,老话说的:修和无人见。对否?水浒里的名言:饶你奸似鬼,也吃老娘的洗脚水。老话也说:存心有天知。改天换地新中国,到处是老和尚打伞的无法无天。
在下自己经历的事:某同好自称爱好艺术,喜欢自己动手,于是好话说尽,从在下这里以很低廉的价格“谋”了一件海南黄花梨的料头,说是要“亲自”加工制作一件笔筒。什么叫做“低廉”?比如说:拦腰一刀。在下历来敬重亲力亲为自己动手的“霸王硬上弓”,因为这些劳力者做了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比如自己动手的广东沙发,比如从爱好者成为古典家具制作达人的迷糊。所以一不小心就被“谋”了。这个“谋”,直白一点:就是中了人家的圈套。
在下低价出让的海南黄花梨料头,是顶级的海南西部紫油梨。那位号称“亲自”加工制作的同好在得手之后曾得意洋洋地向在下展示其作品,竟然是啡红材质的海黄笔筒。而且这一回和盘托出:加工者是知名于红木网络江湖的人在京城的某赣籍工艺匠师。在下这才恍然大悟:首先,以后不要轻易相信某些爱好者的“真诚”与“执着”,有些人大口一开就跑得出火车头,连当初怎么编的谎话借口底稿都不留,说是“亲自”加工制作,其实不过是博取上家同情与体谅的砍价招数;其次,“老乡骗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位号称“亲自”的以为自己是江西老表,京城的那位赣籍匠师就会另眼相看,结果同样被“掉包”,后者用常见的啡红料替换了少见的紫油梨,虽然都是海南黄花梨。来料加工,李代桃僵。
黄花梨,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一览无遗地照得见背后那些贪婪的嘴脸,真切,不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