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1011

在下的2007,头一件大事是摸“筒子”。

光素正圆的肚脐底明式紫黄笔筒。

说来惭愧,福建上家的货架上原本除了茶壶枕头盖罐之外,早早就一溜儿地摆着好几个紫檀的素笔筒。可在下当初眼睛里只盯着黄颜色,竟然视若无睹。于是“有眼无珠”。

2007的春节来得很早,于是比春节更早的一样东西,叫做年关。犹记得当时与上家的对白如下:

上:海黄的,比较贵,要不要?(同时双手并用比划大小与价格)

E:宰人啊,要这个数。。。

上:东西很好,以前不舍得卖的,亲戚过年要结婚花钱没办法才肯放出来,价格已经便宜了

E:那也太贵。。。

上:不骗你,真的很好,鬼脸很好。

E:看看东西再说。你骗我不是一遭两遭了。黄世仁从来都是这么对待杨白劳。

结果么,自然又是“一见钟情”地看到眼里拔不出来了。

于是乖乖地掏钱,数钞票。年关是道坎,容不得拖泥带水。

由此开始,领教了福建上家“赌木”的风采。大幕从此拉开,涓涓细流走向波澜壮阔。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这类不晚于2006年的光素制作,实话实说,器型上按照如今流行的标准多少有点“过”:如今市面的主流是长径比一比一,可当时的福建工匠们大概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材料上不那么“斤斤计较”,结果么,反而“返祖归宗”,切出来的“筒子”往往偏“长”,更接近明晚期的祖宗级笔筒造型。上海博物馆藏明末崇祯年代的青花瓷笔筒,长径比达到二比一,古人的毛笔,长了去。

这种好事后来就凤毛麟角了,“赌木”者深谙其道,如果材料偏长,一比一左右的长径比做笔筒,多出来的长度还可以整一个笔洗或者印泥盒或墨盒,一分钱,一分货。

不消说,这种紫黄材质光素造型的文房清供,福建仙游一地的始作俑者,姓吴,名永强。江湖人称“花梨痴”。

这是在下心目中的黄花梨工艺大师,前无古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