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I 20110508林海微澜

【复刻从前,原贴2011年5月8日始于70迷糊的客厅】

好久没折腾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了。
最初的漫话红木,始于2006年的911。
当时只不过看到了因为公元2005黄花梨元年之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懵懵懂懂,觉得迷糊,于是就来了个自发的漫话红木。
于是笼统地说到家具造型,说到2001红木国标,也说到红木正名。
几个春秋下来,渐渐地也积累了不少的个人收获。
于是想着鼓捣一点不那么笼统的内容。
适逢有传统家具同好搭建了一个鼓楼,聊表祝福,于是从此开始说鼓。
是为开帖语。
2011-5-08

开始说鼓。
这是在下的第一个鼓。
八足鼓凳。

材质:泰国缅甸花梨(简称泰缅花梨)。
制作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当年一股脑儿地弄了为数不少的家具,从厅堂到卧室,独独没有考虑书房。
原因再简单不过:家中领导不喜欢红木。
所以相敬如宾,书房权当让步。
于是找了当时在广东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的朋友帮手。
朋友主管原木进口,麾下有一家外向出口专业加工厂,大号“广信”。
还记得当时广州街头的“红木营生”,千篇一律的菠萝格。
这花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已经分属难得。
就这么上了手。
朋友从泰国缅甸进口木头,源头有保证。
到“广信”来来回回地看了个完整,确如李永中老板(当年的称呼叫厂长)所说,厂里场外都是一水的花梨,只有这一种,想掺也没别的廉价木头。
说远了。
这两只八足鼓凳,原本是“广信”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出口制作,大概是富裕的两个,就放在厂长办公室里充数,于是厅堂卧室之后,也就不缺这两个,一并下了手。
往事悠悠,将近二十个春秋。

先把这个“鼓”开宗明义。

早三两月在台山伍氏兴隆的时候恰好与兴隆主人漫谈到这“鼓”与“圆”的分别。
同样是圆咕隆冬的凳子,为什么有的叫鼓凳,有的叫圆凳?

伍先生四两拨千斤:“有束腰的不是鼓凳,叫做圆凳。没束腰的才是真正的鼓凳”。

一语点醒。

说来也是,哪里有鼓带束腰的。

所以虽然如今网络江湖上号称团购“鼓凳”的厂家层出不穷,带束腰的那些个款式,通通算不得“鼓”。

且从在下的这第一个“鼓”开始。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工。
与如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简单地说,早些年的活儿粗。
那时候没如今的这么多讲究,尤其是刮磨的所谓表面功夫。
不过,以前的用料很实诚,不仅仅是“粗放”,所有的下料都是顺纹切割。
攒边,腿足,牙板,全部都是顺纹制作,有规矩,不讲究。
这很容易看清楚,木纤维有方向性,顺纹切割,成器的尺寸稳定性自然比“乱纹”的要好许多。
来个侧面照,这个“鼓”的弧度很足,够鼓。

将近二十年前的广作。
不过依稀记得:“广信”厂长曾说过,手下的主要是浙江工。
“江浙人做事仔细”。

[mwzy: 虽然是伍先生说的,但我认为不是很妥当.圆凳也分有束腰和无束腰二种,有些圆凳因造型象鼓,叫鼓凳并无不妥.还有一种坐具叫墩,那都是无束腰的,敦也分鼓墩和绣墩二种. 图中这个矮坐具应该叫"鼓墩"]

(林海微澜eddie:)谢谢关注与评点。
认作“鼓”就行了。
南北有异,北方人口中常说墩子,南方却多半没这个说辞。
而且这“墩”的本义最初不指坐具。

窃以为“鼓”不带“束腰”的说辞合理。
当然,如果有人强辩说有的鼓也收腰的,那也没脾气。
比如高丽女人翩翩起舞时拍的两头粗中间细的鼓,就在外观上有别于我们汉人鼓的中间粗。
有些东西还是约定俗成好些。

传统家具领域,不曾经历过暴秦的“书同文车同辙”。
所以南方的台,北方的桌。南方的柜,北方的橱。
万类霜天。
阁下愿意怎么称呼都可以。
只是如果说到我们汉文明的传统的“鼓”,到真的是不曾见过有束腰的。

(继续说鼓)

口说无凭。
还好这八足鼓凳身上曾留了个印记。
当年入门时的款识。

丙子年,公元1996.

江浙人做事仔细。一丝不苟的如斯刀笔,此言不虚。
在下不过与厂长随口一说,厂里小工随手动刀而已。

至于这宅字,倒是曾问过母亲的。
长在红旗下,对传统文化总有点战战兢兢。
府第的“府”字肯定不合适,从前用得起“府”的,不是权贵就是精英,再不然就是暴发户的无法无天。
口语中常用的“家”,多半带了点俚俗的气息。
于是选了“宅”字,款识这东西,终归需要一点文气。

不成想十数年后的今天,“宅”也成了潮语,只是贬义多于褒义。

泰缅花梨。

这样细腻的纹理与质地,上漆之后的风范,与如今高高在上的海南黄花梨,多少有几分相似。
老黄不分海越。
前人多半也不怎么细分花梨。
所以民国以前,大概没什么“黄”花梨。
大同小异而已。

先看看底足吧。
分明的铁钉与一字螺丝。
动容中。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工。
那时候的广州,关于红木家具,有这样两个说法:
1、红木家具不用钉子,原因?红木太硬,钉子敲不进去,硬敲会开裂
2、红木家具是榫卯结构,不适合频繁搬动。搬得多了会散架

这八足鼓凳将近二十个春秋。
底足结结实实地嵌着两口铁钉。
红木是很硬,钉子硬敲的话是可能开裂,可旋进去不行么?
最好的办法是先用电钻开一个小洞,然后把比小洞口径稍大的螺丝钉旋进去。
这鼓凳将近二十年来搬动无数。
至今依然结实坚固。

抚今追昔,当年的民居,大概釉面地砖还是稀罕物,所以不用担心铁钉磨损地表。
其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十字螺丝钉在大陆大概也是个新生事物,拧过螺丝钉就知道,一字和十字,天差地别。

我们一直在进步。

看了底足再看头脸。
宽大的收缩缝。
南方做工。

如今“严丝合缝”是主流了,于是落伍。

不过话说回来,长木匠,短铁匠。
这木作营生,还是有余地比没余地更合理一些。
上了漆的泰缅花梨,看上去还真的与海南黄花梨有几分相似。
在“广信”见过当年广东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进口的泰缅花梨圆木大料,往往是天然陈化的灰白色外皮壳,苍老虬劲。
俱往矣。

(atanbo: 窃以为'鼓’是“园”的夸张。与束腰无关。)

(林海微澜eddie:)

谢谢关注与点评。
在下也认同这个“圆”。
圆鼓鼓。
不收不束。

所以很早就接受了这圆鼓鼓的器型。
而且矮胖的圆鼓鼓更喜欢。
比如这“敦实”的八足鼓凳。
当年的价格就不便宜。
不用厂家多说什么“料足”,喜欢就是喜欢。
汉文化唯心,圆鼓鼓的东西,多半暗合了“圆满”吧。
比如八月十五。

鼓凳的造型,窃以为没那么多讲究,一要鼓,二要圆。如此而已。
只不过家具终归是长物,既然是个日用,这稳定性是不能不考虑的。
所以相对来说,矮胖的“鼓”比高挑的“鼓”要更实用。
高挑的“鼓”,往往中看不中用。
那种一碰就倒的鼓,添堵。

家具不过长物,首先是个实用。
京城有专家名嘴说:圆的家具,方的瓷器,最难做。
这话就真的没法说了。
圆的家具为数众多,不知道这算怎么个“难做”法。
关于这“圆”与“鼓”的说辞,窃以为“鼓”算是“圆”内的一种。“圆”包容包括了“鼓”。
有些个带束腰的“鼓凳”,仔细看看侧面的轮廓,其实“鼓”并不凸出。
鼓凳鼓凳,还是“鼓”得显山露水更贴切一些。
于是这“稳定性”的高低就成了分水岭。
不那么“鼓”的“鼓凳”,自然在稳定性上会占些便宜的。
窃以为带束腰的,还是算圆凳更合理一些。
一孔之见,一家之言。

(0)

相关推荐

  • 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V 20110508林海微澜

    俺家阳台上也有个把鼓墩. 日晒雨淋了不止一两个春秋. 于是这天然陈化的皮壳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绿檀,整木旋制切削,上中下三接头,绿檀价格江河日下后的暴殄天物.原产南美洲的绿檀于1996年登陆神州,第 ...

  • 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IV 20110508林海微澜

    一并把"固化剂"的段子给转帖过来吧. 最早见光于2009年初的古典网. 关于这"固化剂"的说辞,原本只是和几位相熟的同好私下交流. 结果让厅座迷糊的一句调侃坏了 ...

  • 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III 20110508林海微澜

    先后两个"鼓",一姓"广",一姓"苏".时间的前后跨度有十五六个年头. 所以关于这"工艺",窃以为不好相比. 上个世纪八 ...

  • 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II 20110508林海微澜

    再来一个"鼓". 六足. 苏工. 材质:大红酸枝上漆 制作年代:公元2010-2011 这个款式,大概不在"谱". 据说是早三几年某次苏富比伦敦拍卖会上露脸过, ...

  •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之三 2006-12-15

    如今的红木,成为一种文化了. 如今的文化,何尝不是一种商品.酒文化,茶文化,球鞋文化,地摊文化,连刚刚露脸的几个小姑娘,也成就了超女文化. 于是,最热门的题目,逃不脱"升值"二字. ...

  •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之二 2006-10-27

    很佩服现如今的这些红木爱好者,真是够钻研的. 把西方式的求证和学术研究方法用来分析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家具物件.如果老祖宗们能从地下爬出来的话,碰上现在的这许许多多的疑问与质问,他们多半得选择还是爬回去的 ...

  •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之一 2006-9-11

    坛子里潜水,读帖子,日子久了,就有了些漫话.无边际的, 又多少关乎红木. 1.明清家具. 有坚持一定照旧法做的,有仿个差不多就可以的,也有只要是木头差不多就行的. 中国的文人真要命.喜欢家具的时候,说 ...

  •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之六 越黄 2007-9-11

    去年今天的一篇漫话,周年了. 这一年,看着曾经的丑小鸭乘着火箭飞上天,所谓的越南黄花梨. 不少专家名家曾经是嗤之以鼻的.直到今天,还是此黎非彼梨,尽管当初在花梨前面添了个黄字的始作俑者梁思成,从未有& ...

  • 林海微澜:漫话红木-随笔随言之五-海黄 2007-4-22

    物以稀为贵. 可不知道为何,总是对高仿的海黄明清款家具提不起神.反到是对那些形制不入流的海南土做物件存留着一份认同.总是以为,基本上,形制拙朴的,工艺简单的,往往就是没水分的.真的老海南土做,不可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