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外过大年
我在国外过大年
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可在国外过年和在家乡过年是不一样的。家乡的年才叫年。虽然现在的年味没有过去的年味浓厚,但毕竟传承了年的习俗,传承了年的文化。中国年就是中国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家乡过年,首先要准备年货。杀年猪虽然不是家家必备的,但到过年时,村子里总会有几户人家杀年猪,除猪头下水自己家享用外,猪肉都卖给乡邻们。一方面可以增加家里的收入,一方面可以给村民们提供年货。
写对联便是年俗文化的象征。要过年了,每户人家都到供销社买一张红纸来,按对联的尺寸裁好,到村里找有文化的人家请老先生写几副对联。每副对联都对应着不同的含义,怀念故人的对联充满了对亲人的敬仰,祝福的对联充满了对新的一年的希望。
烀猪头便是过年之前的准备,可以上供,可以自己食用。快过年时,要事先把猪头烀好烀的烂糊,以便给祖宗上供时吃的下去。猪头一般情况下不只是春节时上供用,正月十五还要供一次。有的供老祖宗,有的去敬奉狐黄二仙。
大年二十九那天,家家都贴上了对联。正如老乡们常念叨的那句话:二十九贴道友,二十八把面发。贴道友就是贴对联,把面发就是发面蒸馒头,为了上供,也为了吃。等对联一贴上,喜气的年味就来了,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里,都是一片年的景象。
过年,不仅是习俗的传承,年文化的传承,也是亲人们联络感情和孝敬之风气的传承。过年之前,在外打工的的亲人开始登程返乡,远嫁他乡的女儿和在外参加工作的儿女们,有的携家带口,有的带着朋友,有的独自一人回到家乡,回到那个那个生他养他的尽管还不富裕的家乡。
年三十晚上,就开始改善伙食,城里喜欢大鱼大肉,农村喜欢黑瞎子上坑。一个腰锅或大马勺,里边装满了年的味道。吃饭之前,由大人们拿着鞭炮到外面去放上几响,哔哔啵啵的鞭炮声,意味着年饭的开始。接着便是看电视,唠家常,等着夜半十二点接神。
接神时更是热闹,各个村落都有鞭炮声传来,此起彼伏响个不停。街门口的火盆里颤动着喜庆的火苗,顺着大街望去,像一条火龙降临人间。每个火盘的边上都有大人在放鞭炮,每个火盆的边上都有小孩子们在看热闹。
屋子里的女人们在忙着包饺子,等外面的鞭炮放完了,饺子也煮好了。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饺子,辞旧迎新。接着便是小孩给长辈磕头问好,传承后辈必须尊敬老人的习俗。大年初一,开始拜年,相互问好。小辈们三五成伙,走街串巷,到邻家亲戚家拜年。
后来的年味虽然淡了些,但除夕之夜,增加了一个春节晚会,也还是很有看头。三十晚上吃完饭,喝完酒,除了愿意玩的之外,就都等着看春节晚会。每年的春节晚会都办的很好,有唱有跳,有说有笑好不热闹。虽然每个人的欣赏水平不一样,评论的不一样,但春节晚会还在不断地办下去,你不看他看。
正月十五也是过年的一部分。每到正月十五,看灯便是最大的亮点。各个地方的都有各地的特色,灯样不断翻新,创意超越时代潮流。每个家庭也都挂起了红灯笼,远远望去,像灯的海洋,红红火火,热闹又吉祥。猜谜语,吃元宵,仍然是年习俗年文化的传承。
在国外过春节可就不同了,不知道其他中国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反正我们的春节过得有些乏味。这个小区里没有同乡,见到的都是外国人的面孔,听到的都是外国人的声音。所以,过年就没有贴对联,夜里也没有放鞭炮接神(辞旧迎新)。外国人不过春节,来久了的中国人也入乡随俗,不过春节了。
而我们,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年还是要过的,习惯是不能忘的。于是,妻子认真地炒了几个菜,摆在桌子上等待女儿女婿下班后回来吃饭。恰好这一天,女儿要孕检,到医院排号去了。屋子里只有我和我的老伴儿坐在桌子旁边,看着菜肴发呆。时间在流逝,菜肴的热量在消失。
这里没有直播,看不到家乡的春节晚会。看外国台,因不懂英语,听不明白也看不明白,索性就不看,只等孩子们回来吃饭。菜凉了,老伴儿再拿去热。晚饭时间已经过去,我们仍舍不得动一下筷子,夹一口那飘着香味的菜肴,就是想留着和孩子们一起吃一个团圆的年饭。
这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从晚饭一直等到夜里十二点,她们才回来,辞旧迎新的夜就这样过去了。虽然年过的很单调,但看到女儿过得很好,又怀了小宝宝,我们仍然很欣慰。这是第一次在国外过年,别说这里的年味淡漠,根本就没品尝到年的味道,几道好菜,平时也会吃的。
第二年,女儿有了小宝宝。过年了,我们仍不能去外面随便地放鞭炮辞旧迎新,也没有贴对联。大家虽然也吃了几道有着年味的佳肴,但大多的时间都在照顾小宝宝,他还小,怕穿少了冻着,又怕穿多了热着。小宝宝的降临视乎比过年还重要,我们累并快乐着。
又要过年了,疫情之下,我们虽然在异国他乡,但年还没有忘记,年还是要过的。不像那些来国外好几年的游子们淡漠了年味,淡漠了乡俗。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小外孙,听着小宝宝每一天欢快的笑声,一天天地长大,心情就宽裕了许多。我们依然对过年很重视,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中国年不是一般的年,她不仅是某些习俗某些年文化的传承,也是传统美德的传承。在国外,有中国人多的地方,如唐人街、华人社区等都还继承了年的传承,还会热热闹闹地过大年,放鞭炮接财神,辞旧迎新。过年见面也不是人们常说的那句外国话:“hao are you”,而是:“过年好”,“牛年大吉”、“万事如意”。
文 / 易显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