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词帝说李煜

刘育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留下的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李煜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宋建隆二年(961年)6月在金陵即位,后世称其为南唐后主;因在词赋方面开创了先河,后世又称为“词圣”“千古词帝”。

李煜,出生于公元937年农历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也就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他自幼聪颖过人,多才而浪漫。《五代史》记载: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注:骈齿重瞳,就是有两层门牙和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史书称之为“骈齿重瞳”)“精究六经,旁纵百氏”。在书法方面,自创金错刀、摄襟书和拨镫书三体;在绘画方面,画的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尤工墨竹,人谓“铁钩锁”;他还通晓音律,创作了《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了《衣裳羽衣曲》的残谱,同时兼富于藏书、精于鉴赏,堪称诗文俱佳,在词方面特别负有盛名。

不理朝政。

史料记载: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在位期间,身边簇拥着文人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过着“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诗骚”文人雅士的悠闲生活。

李煜登基不久,就委派中书郎冯谧出使东京,并以“金器二千两,银器二万两,纱罗缯彩三万匹”作为贡礼。他向宋太祖赵匡胤卑词上表,俯首纳贡称臣。为了表示称臣的诚意和真心,他还自请降格,改南唐国主为江南国主。为了收买当时北宋的宰相赵普,李煜一次就给赵普送白银五万两。每逢会见北宋使臣,李煜都要先脱掉龙袍,改穿紫袍并且还令人拆除装饰在台阁殿庭的鸱吻,待北宋使臣离去后再行复原。

在宋朝大兵压境、国势犹如累卵的危急时刻,李煜念念不忘沉迷女宠、吟咏宴游。他背着重病卧床的娥皇,在“花明月暗笼轻雾”的夜晚,与娥皇的妹妹“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娥皇死后,他将娥皇的妹妹立为皇后,两人形影不离,在群花簇拥、雕镂华丽的小亭中斟饮吟唱、轻歌曼舞……

他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尤其是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们的建议。970年,北宋倾力猛攻南汉,边防空虚。南唐大将林仁肇上言,愿“假臣兵数万,出寿春,渡肥、淮,据正阳”,收复江北全境。但是,李煜害怕得罪北宋,便拿出前主李璟“保境安民”之令,曰:“无妄言,宗社斩矣。”赵匡胤素来忌惮林仁肇的威名,就使出了一招反间计。他拿出一副林仁肇的画像来让南唐的使臣看,说这是林仁肇准备来投降的信物。使臣回来汇报后,李煜信以为真,立即派人鸠杀了林仁肇,林仁肇死后,将士离心;后来李煜又错信谣言杀了力主改革抗敌的大臣潘佑、李平,从此以后,南唐国势愈来愈弱,局势一落千丈,无法挽回。

李煜对佛教十分虔诚,几乎到了痴狂佞佛的地步。每次散朝以后,李煜就和皇后换上僧服,开始颂经拜佛,天天如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南唐整个朝野崇佛拜佛蔚然成风。李煜还普济众僧,他下令:凡有道士愿意做僧人,就赏赐金子二两。僧人如果犯了法,在佛像前拜一百下就可以无罪释放了。到后来为弘扬佛法,李煜下诏于金陵建寺千余间,甚至在宫中也建有佛寺,顷刻之间,金陵城中僧侣多达万余人。这些僧人不耕不织,坐拥钱粮盘剥百姓,朝野怨声四起。《十国春秋》叹曰:“江南之亡,非文之罪,用浮屠之过。”

佞佛之外,李煜还酷爱下棋。为了能和近侍下棋,李煜常常拒绝召见大臣。在无聊之余,李煜还喜欢琢磨改进造纸和制砚的技巧,最后,好纸好砚造出来了,政事却也荒废了。

另外,李煜还是女子缠脚的开创者。史料记载:有个宫女窅(音yao三声)娘,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犹为精妙。她用锦帛缠裹双脚,屈作新月形状,深受李煜宠爱。李煜为她建造了一座缠绕着珠宝璎珞的黄金莲台,让窅娘在其中舞蹈。据说在黄金莲台上,窅娘舞姿婀娜,步生莲花有凌波之态。当时有人写诗咏道“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据说中国女子裹小脚就是李煜发明的。

亡国的痛楚。

虽然自己心甘情愿向北宋称臣,但是赵匡胤并不领情。974年,赵匡胤两次遣使让李煜到东京开封面圣,这时李煜开始变的倔强了。赵匡胤以出兵相要挟,李煜慷慨地表示:“王师见讨,孤当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如其不获,乃聚宝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赵匡胤听了后,不怒反笑道:“此措大儿语,徒有其口,必无其志”。当北宋大将曹彬在长江上搭起了浮桥,大军陆续过江时,坐在宫中的李煜兀自不信,对大臣说:“我认为曹彬此举近于儿戏,江上架桥,亘古未闻,怎么可能会成功呢!”当宋军突破长江天堑,在江南如入无人之境,兵临金陵城下时,李煜还整日在皇宫中与和尚、道士们谈经论道,赏画作词,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一天,李煜登上城墙去巡视,发现城外遍布的是北宋军队的旗帜,京师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惊慌失措的李煜,派徐铉求见赵匡胤。徐铉说:“李煜无罪,陛下兵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而赵匡胤的回答更直截了当:“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 徐铉无言以对,怏怏退下。临回时,徐铉再次求见:“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赵匡胤拍案而起,按剑呵斥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徐铉惶恐而退。

974年12月,金陵城破。李煜对命运的剧变感到恐惧,他难以接受自己相守多年的亭台楼榭就要被大宋军强拆的状况,便堆好了柴草,准备自焚。宫人见后一拥而上,将李煜救了下来。无奈的李煜率宰相汤悦等文武百官以及他们的眷属、随行人员等“肉袒出降”,被宋军押送到汴梁,结束了15年的帝王生涯,也断送了已经立国39年的南唐江山。

在北上之前,李煜到太庙向列宗列宗的牌位辞别,写下了饱含血泪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倾诉了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悲怆心境。

凄惨囚禁生活。

归降以后。宋太祖赵匡胤没有为难李煜,封他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976年11月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改封李煜为陇西郡公,但是李煜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入不敷出。史料记载:公元977年,李煜上书,自言家累之重,入不敷出,宋太宗增其月俸,另赐钱三百万。

让李煜生不如死的是宋太宗赵光义对他人格和尊严的百般凌辱。一次,宋太宗召李煜去崇文院观书,该院有藏书八万卷,绝大部分是从南唐掳掠来的。太宗把李煜和前南汉王刘鋹(音厂)唤来,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李煜。太宗狡诈的问李煜:“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策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 李煜当时无地自容。但是寄人屋檐下,他只好忍气吞声,磕头道谢。

更有甚者,宋太宗赵光义不仅掠夺李煜的藏书,而且李煜的妻子小周后入朝侍奉自己。《江南录》中记载:“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对于这一史实,古代画家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说:“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学士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面对如此遭遇,李煜的心在滴血,羞愧、恼怒、痛恨、后悔交加,在痛苦郁闷中,李煜写下了《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

为防止李煜有异心,宋太宗赵光义还经常派人监视李煜的一举一动。978年(太平兴国三年)的一天,赵光义让南唐旧臣徐铉去探望李煜。这徐铉就是当年李煜手下的中书舍人、吏部尚书。亡国君臣相见,自然是百感交集。李煜到底是文人心性,一时兴起,悲愤忧伤的叹息说:“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铉见他在如此情景下还敢说这种话,吓得不敢回答,退而告之。赵光义闻之大怒,于是心生杀机。

公元978年七夕之夜是李煜42岁生日,后妃们为李煜拜寿,她们在庭院中张灯结彩,备置几案摆上酒食瓜果。酒过三巡,勾起了李煜对沦落异乡,受人凌辱、不堪回首诸多往事的苦思苦恋,巨大的失落感令李煜心力交瘁,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愁恨。一首《虞美人》便挥笔而就,他命故妓在小楼作乐,声泪俱下地演唱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宗赵光义得到密报,顿时龙颜大怒,立刻派儿子赵元佐以贺寿为名送去了一瓶御酒,李煜奉命饮下后,当夜全身抽搐,五官收缩,身体抽搐,首足相接。曾作了15年南朝皇帝和度过4年多囚禁生活的李煜,就在翌日的凌晨驾鹤西去。李煜死后,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与李煜同葬。

为昭告天下,宋太宗赵光义追封李煜为吴王,赠太师,特诏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同时命中使莅葬,凡丧祭所须,皆从官给,并请原南唐旧臣徐铉为李煜写墓志铭。因李煜“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李煜的墓地。

根据《南唐书》记载,李煜死后“以王礼葬洛京之北邙山”,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北。2013年7月3日,洛阳市文物管理单位在访查孟津县阳镇后李村时,发现一些残缺的唐宋时期石翁仲、石羊、望柱等墓前石雕,并在周围发现大型唐宋时期陵墓。初步勘探结果显示,石雕附近确有一座较大型唐宋时期墓葬,墓葬时代也与李煜死葬时期的历史记载基本吻合,疑为李煜墓。

李煜一生宽仁,虽懦弱无为,终致亡国,但他也有可爱的一面,他把自己的人生完全放在了一种高雅的个性之上,超出了人生的平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