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王夫人第一次见黛玉,就警告黛玉远离宝玉,她安的什么心?

六岁的黛玉,孤身前往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与二舅母的第一次见面,就被警告远离表哥宝玉。

一个是当家的长辈,一个是投靠的孩子,这种阵势,遇到个胆小没见过世面的,估计会留下心理阴影。如此看来,这舅妈是有多不待见这个外甥女啊。宝玉和黛玉这对表兄妹,年龄只差两岁,正适合一起玩耍,为什么要远离呢?

是的,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王夫人的这种做法都让人很不舒服,称得上恶舅妈了。

然而,当我们精读全书,理解了王夫人的焦虑和无奈,就会发现,她此时的做法,看起来不可理喻,其实情有可原,而且属于苦口婆心,既是为了保护宝玉,也是为了保护黛玉。

以孝为先,明知贾母对宝玉溺爱不明,王夫人只能服从。

作为贾政的夫人,又是贾府的当家主母,王夫人是正统儒家夫人的典型代表。她和贾政一样,严格遵守着儒家礼法,不敢有丝毫逾矩之处。

书中强调,“当今以孝治天下”,贾府又以“诗礼传家”,王夫人的优秀品质之一,就是以孝为先,对贾母做到了绝对服从

孝是美德,但是,如果长辈的言行逾矩,行孝的晚辈在绝对服从之下,就会带来负面影响。贾母既是王夫人的婆婆,又是整个贾府的最高长辈,作为当家主母的王夫人,身上背负的孝道是双重的。一方面,作为儿媳,她要向婆婆尽孝道,为儿孙们做表率;另一方面,作为当家主母,她要向最高长辈尽孝道,为全族人做表率。

可是,贾母在对待孙子宝玉的问题上,明显逾矩。只因她特别疼爱这个孙子,就对宝玉溺爱不明,让宝玉脱离了正规的教育轨道,不但在学业上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且长期在女孩堆里混。偏偏宝玉又是王夫人的亲儿子,这就让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作为母亲,她当然希望能像儒家所推崇的孟母一样,督促儿子勤学苦读,长成栋梁之材。作为儿媳和当家主母,她又必须尽孝听命于贾母。

在以孝为先的社会,王夫人只能选择服从贾母,对宝玉失于教育唯有焦虑和无奈。

这种焦虑和无奈,贯穿全书。正是因为有这种焦虑和无奈,在第三十四回,当她发现袭人和她有着同样的焦虑之时,她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直呼袭人“我的儿”,并把宝玉托付给袭人。

这也是王夫人内心无法化解的矛盾:作为当家主母,她不得不以大局为重,让母亲的身份让位于主母,放任宝玉被贾母溺爱而无法干涉。

如果可以选择,她宁愿像李纨一样,万事不管,只管儿子的教育。宝玉的未来,才是她最关心的。但是,没办法,她必须以孝为先,必须先顾全大家族的整体利益。

这种焦虑和无奈,是她在初见黛玉便做出非常之举的第一个原因。

作为母亲,哪怕不能望子成龙,至今不希望儿子身败名裂。

贾政和王夫人都拥有非常优质的基因,三个孩子都天资聪颖。长子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原本可以成为夫妻俩的骄傲,却不料“一病死了”。女儿元春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中当女史,并凭着自己的能力受到赏识,封为贤德妃。次子贾宝玉被先祖宁荣二公认定为子孙中最有望振兴家业之人。

可以说,这三个孩子都算得上人中龙凤,如果宝玉像哥哥贾珠一样受到正常的教育,必能活成父母的骄傲、家族的荣光。

但是,因为宝玉从一出生就被祖母溺爱,天长日久,王夫人很清楚,她已经不能指望宝玉出人头地了。

即便如此,身为母亲,她还是不能完全放任宝玉破罐子破摔,即使不能为家族增光,至少不能为家族抹黑。

这是身为母亲必须坚守的底线。

然而,想要坚守这条底线实在太难了。宝玉在抓周之时,就因为“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而惹得贾政下了“将来酒色之徒耳”的断语。年纪略大一点,果然只爱“脂粉钗环”,“喜在内帷厮混”,“色鬼”之名传出了府。

贾政和王夫人都特别看重名声脸面,可以想象,宝玉只爱“脂粉钗环”就像埋在王夫人心里的一枚炸弹,不知道宝玉什么时候做出丢脸的事来。

正因为如此,当袭人提到宝玉在大观园与宝钗黛玉姐妹“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时,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大观园出现绣春囊,王夫人更是急得乱了方寸,不但声泪俱下地向王熙凤问责,还不顾王熙凤的阻拦,执意要抄检大观园。

她心里实在是害怕,怕宝玉这个“混世魔王”做出祸害姐妹的事来。真要做出了这种事,只怕宝玉这条命保不住,会被贾政打死,整个贾府都会沦为笑柄,王夫人也没有脸面再活下去了。

这就是她在初见黛玉便做出非常之举的第二个原因。他知道儿子是什么德行,但她无权阻止宝玉与黛玉亲近,只能提前告诫黛玉主动远离宝玉,以避免被宝玉祸害。

先有湘云,后有黛玉,都是宝玉厮混的对象。

王夫人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黛玉进府之前,已经有了前车之鉴,那就是湘云。

湘云自小就被贾母接进府来,与宝玉同吃同住。在黛玉进府之前,湘云被叔叔婶婶接回去了,因为到了需要注意男女大妨的年纪。

从礼法上来说,男女七岁不同席,黛玉进府时,宝玉已经八岁了,已经到了不能同席的年纪。湘云回史家后,每次来贾府,只要多住了几天,婶婶就会派人来接。这就说明,史家很不放心湘云长期住在贾府。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宝玉“喜在内惟厮混”的名声外传,就与湘云有关。外界议论宝玉时,湘云正住在贾府。所以,史家急急地把湘云接回去,不希望湘云的名声受损。

湘云离开,王夫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没过多久,黛玉就来了。走了一个,又来了一个,王夫人重新陷入了焦虑和担忧。

从与黛玉的短暂接触,王夫人看出黛玉是个知书达礼之人,被林如海夫妇教育得很好。于是,情急之下,王夫人只能向黛玉开口,希望通过预警的方式,让黛玉主动远离宝玉,既保全宝玉的名声,也保全黛玉的名声。

从当时黛玉的反应来看,王夫人的做法是对的。黛玉说:“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小小年纪,却懂得男女有别不去沾惹的道理。如果黛玉言行一致,那么王夫人就不必再担忧了,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这就是王夫人在初见黛玉便做出非常之举的第三个原因:她无法阻止贾母对宝玉的溺爱,也无法阻止宝玉不去招惹姐妹,她只能试图阻止黛玉,以避免宝玉做出有损名声脸面的事来。

这三个原因,像三座大山,压得王夫人透不过气来。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当家主母,她都深感能力有限,无法脱离困境。

所以,王夫人的这种非常规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险恶用心,她实在是被逼无奈,其出发点非但不险恶,反而是良善。透过这个情节,我们会发现,虽然她处在尊贵的位置,但她也是薄命人,活得痛苦而煎熬。

而她痛苦的根源,就来自贾母对宝玉无原则的溺爱,这才是作者通过这一情节想要告诉我们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