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王夫人是合格的当家人,也是合格的儿媳和妻子,但不是合格的母亲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年代,女性的社会角色固定在三个位置:妻子、儿媳、母亲。我在上一篇文章《贾母有多喜欢王夫人?如果回南京,只带宝玉和王夫人》中分析过,王夫人是贾母心中的满分儿媳,因为她无论是做主母、做儿媳还是做妻子,都非常合格。

但是,她却是个很不合格的母亲,至少对儿子宝玉的关注和关心都太少。

第七十四回,当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告晴雯的状时,王夫人竟然不认识晴雯。

晴雯是谁?她是宝玉身边的贴身丫鬟,而且在宝玉身边好几年了。

还有,当晴雯向王夫人撒谎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王夫人竟然信了,书中原文:“王夫人信以为实了。

但凡是个当娘的,但凡对孩子有一点点关心,就不会对孩子无视到这种程度。比如现代的母亲,孩子喜欢什么,有哪些玩伴,爱去哪些地方,都了如指掌。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玩伴,宝玉那些“精致的淘气”,多半与晴雯有关,王夫人这个当娘的,竟然信息闭塞到一无所知。

如果王夫人不喜欢宝玉这个儿子,就像贾母对贾赦的态度,那么这一切就都说得过去。问题就在于,王夫人对宝玉这个唯一的儿子寄予厚望,否则就不会因袭人的进言而抬举袭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王夫人对宝玉的一切不闻不问一无所知?结合王夫人的性格特点,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对贾母和王熙凤的充分信赖。

王夫人和王熙凤这对姑侄,有着鲜明的对比。王熙凤聪明绝顶,心思活泛,王夫人则是个木头般的老实人。心思活泛的王熙凤总想着算计人,老实的王夫人则“天真烂漫”,有着孩子般的心性,对人有着充分的信赖。

宝玉身边的丫头,都是贾母精挑细选的。从伦理关系上来说,贾母是王夫人的婆婆,是长辈。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贾母是经验丰富的前辈。因此,对于贾母对宝玉安排的人,王夫人没有理由再去进行监管,这是她对贾母的充分信赖。

当然,出于孝道,王夫人也不会去怀疑贾母安排的人选,所以从不过问宝玉房里丫头们的情况。

另外,王夫人虽然是当家夫人,但她已经把权力下放给王熙凤。出于对王熙凤的信赖,她也不会在管理过程中去过问宝玉房里的日常情况。

书中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情节:袭人回家奔丧,这件事是王夫人亲口同意的,所以她是知情的。宝玉身边最贴心的人要离开几天,从情理上来说,当娘的要过问一下岗位安排情况,至少要考察一两个得力的人顶上去,以保障儿子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然而,事实却是,王夫人根本没有过问,整个安排事宜都是王熙凤完成的。

这里凤姐又将怡红院的嬷嬷唤了两个来,吩咐道:“袭人只怕不来家,你们素日知道那大丫头们,哪两个知好歹,派出来在宝玉屋里上夜。你们也好生照管着,别由着宝玉胡闹。”两个嬷嬷答应着去了,一时来回说:“派了晴雯和麝月在屋里,我们四个人原是轮流着带管上夜的。”凤姐听了点头,又说道:“晚上催他早睡,早上催他早起。”老嬷嬷们答应了,自回园去。

因信赖而彻底放权,但王熙凤辜负了王夫人的信赖。王熙凤对宝玉的用心,远远不如对贾琏的用心。王熙凤对贾琏身边的女人严防死守,却放任晴雯这样“妖精似的东西”在宝玉身边多年。她并没有对宝玉身边的人进行过了解和考察,不知道晴雯是个不够稳重难当大任之人,所以同意了嬷嬷们的安排,让晴雯和麝月暂时顶替袭人。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次不够严谨的安排,晴雯半夜自作自受受了寒,坐了病,才有了后面的带病补裘和拖着病体去见王夫人,导致了最终夭亡的结局。

同样,贾母也对不起王夫人的信赖,她所最看重的晴雯,以为“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却成了怡红院头号不守规矩妖媚为惑主之人。

王夫人寄予厚望的儿子,就这样毁在两个她充分信赖的人手里。

原因二、王夫人精力有限,只能舍私为公,无暇顾及宝玉。

王夫人是个比较笨的人,贾母说她是个老实人,其实是比较委婉的说法。笨人有两大特点,一个优点一个缺点。优点就是不容易有坏心思,缺点就是干什么都比别人慢几拍,不懂得走捷径,因此同一件事,聪明人做起来轻松,笨人做起来很累。

管理荣国府,对王夫人来说就是一件特别累的事。再加上有一个精力充沛爱玩爱闹的婆婆要随时跟从服侍,王夫人早已从一个“特别响快”的人变成了一个多病多痛爱躲清静的人。

宝玉是王夫人的第三个孩子,生下宝玉之后,她就进入了多病多痛的状态,这才有纳赵姨娘为妾的事出现。

管理荣国府的事不能松懈,照顾婆婆和丈夫的事也不能松懈,但精力却大不如从前。在这种情况下,她实在没有多余精力来关注宝玉。

人在精力有限之时,必须要有所取舍。作为标准的儒家夫人,王夫人只能舍私为公,舍弃儿子,把精力都放在管家和侍候婆婆丈夫上。

是的,王夫人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她心里永远装着大局,装着贾母,装着荣国府,这就决定了她装不下儿子宝玉

这一点,在抄检大观园事件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王熙凤建议王夫人借绣春囊之事,对大观园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裁减。王夫人是这样回应的:

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你如今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通共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像个人样,余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如今还要裁革了去,不但于我心不忍,只怕老太太未必就依。虽然艰难,也穷不至此。我虽没受过大荣华富贵,比你们是强的。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屈了她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得。

从公细想”,就是从荣国府的大局着想。从大局来想,荣国府需要维持体面。现在的排场,早已不复当年,如果再大规模裁减,实在有失传统。另外,还要考虑贾母的感受。如果实在要减,就减自己。

这段话,正说明王夫人虑事的先后顺序:荣国府的大局排在第一位,贾母的感受排在第二位,最后才是自己。这个自己,包括儿子宝玉。

所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除了司棋被抄出有实证而必须撵出去,其他被撵之人都是宝玉身边的人。只减而不补,王夫人就是用这种方式裁员,但只裁宝玉的人,因为宝玉是她的儿子,在可以省俭之列。

这也体现了王夫人对自己多重角色的排序:当家主母排第一,全面维护荣国府的利益;儿媳和妻子排第二,保障婆婆和丈夫的日常生活;母亲排第三,有多余精力有机会时才考虑儿子。

因此,王夫人并非不爱宝玉这个儿子,实在是她精力有限,在大局面前,她不得不牺牲母亲的身份,不得不牺牲儿子的利益

由此可知,王夫人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老实人,嫁到贾府,舍小我为大我,活得有多不容易。作者曹雪芹先生就这样把对母亲的赞美,隐藏在这些细节里。王夫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但因为她合格地胜任了主母、儿媳、妻子的角色,反而赢得了儿子的尊敬和爱戴

在作者心中,王夫人和元春探春一样,都是荣国府的负重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