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又开始了,我想起我给李诞的回信,就有点……

一个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

被一只残暴的野兽追赶到一片空旷的大草原,

为了避开野兽,他藏在一口干涸的枯井中。

但是这人朝下一看,

有一条巨龙张着口准备吞掉他。

于是他抓住井壁石缝里长出的一根灌木枝……

而这时,有两只老鼠,一黑一白,

啃噬着灌木的根茎!

但同时,

有几滴蜂蜜落在了灌木叶子上,

他伸出舌头可以添到蜜,

可惜,他却不能往上爬出去,

因为有野兽!

也无法松手,因为有巨龙。

可是……自己手里那根救命稻草,

却正要被老鼠咬断。

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可以尝点蜜……

这是托尔斯泰《忏悔录》里讲到的一段,

他说,他自己就在这样的处境下。

我想,李诞对此有很深的感触。

他的整个《候场》都是在描述这种体验。

可惜我看完那本书,

写的那篇“回信”被删了。

那你呢?

你所面对的野兽、巨龙、老鼠、蜜……

又是什么?

想一想啊,然后接着,

托尔斯泰总结人们逃避的方式:

1)用无知逃避。

他说这类人,都不知道自己处在如此危险的境地。

——括弧:他认为这类看不见的人,

多集中在女人、小孩、愚蠢人的群体中。

他们看不见野兽,也看不见巨龙和老鼠,

因此这类人只是自顾自的享受蜂蜜的甘甜。

2)用享乐主义逃避。

托尔斯泰认为,

这些人是了解到了龙和兽之境遇,

但很绝望。

因此他们选择无视这些,只管舔舐蜂蜜。

托尔斯泰引用了《传道书》8-9章的内容来描述这类人

——“原来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

3)用“力量”逃避。

他这里的力量,

是说这类人会用自己的能力结束这个可怕的悲剧。

而结束的方式,是自杀!

托尔斯泰一度认为,只有死才是对的。

他佩服这些人,觉得他们是理智的。

也就是说,

他们用自己的理性想明白了,

然后敢于执行这个结论。

——这是真正的“力量”。

4)用“软弱”逃避。

怎么还有这类人呢?

是的,托尔斯泰说,

这类人什么都明白,

但缺乏“自杀的力量”!

他认为,这样的人不理性。

为什么?

因为理性的话就该去死啊!

知道了这些还不死,

就是没有能力按着理性去行事,

那还不是软弱的!?

如果你也看了李诞的《候场》,

一定也有这种感受,

觉得他大概是在某个夜晚,

——或许是喝完酒之后……

跟托尔斯泰有了一次深刻的共鸣。

只是,有意思的是,

经过这么深刻的分析,

托尔斯泰依然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

李诞呢,

也一样。

他们继续处在“软弱”之中。

可是突然有一天,托尔斯泰继续写到:

那些头脑简单,行为朴素,

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阶级,

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乌合之众的那群人。

他们顺从着主人的意志,

从不责怪主人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

而我们这些所谓的智者,

吃了主人的食物,却不按主人的吩咐做事。

反而聚在一堆儿争论,

“聪明如我们,怎么能做移动手柄这样的愚蠢活儿呢?”

于是我们苦思冥想,认定要么主人愚蠢,

要么根本没什么主人,我们是世上唯一的智者。

只是后来,我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所长,

必须以某种方式逃避自己,

才能从这种苦恼中解脱出来。

托尔斯泰从“思考”变成了“求问”,他开始认识到罪的问题。

而李诞呢?

则写到:

是了,

以上就是我一边看最新一季的脱口秀大会,

看着李诞的光头,然后一边想……

他这颗脑袋,到底能想通吗?

于是,

我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

隔着时空,组织的一个谈话节目。

虽然嘉宾互相也没对上话,

虽然我感觉,

李诞好像并不喜欢托尔斯泰,

他应该是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

但是~

在我的头脑与心灵中,

却发生了些什么。

而且我分享了出来,

你看见了。

你的头脑和心灵中,

发生什么了吗?

在我看来,

今天这个时代,

像李诞,马东,罗振宇……

他们都是有能力去思考托尔斯泰思考的问题的人,

但他们又不是以“知识分子”的面貌出现的。

他们组织起来的,

是上过学,看过书,但依然活在第一种状态下的人,

他们把那些苦涩的东西,

做成胶囊,做成爆米花……

而我,从起初不屑,

到慢慢觉得有点厉害啊,

再到现在,谦卑下来,

我需要向他们学习。

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质上是理解了一件事,

——为什么我会生在一个扫盲后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有特殊性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