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武术”词义转变考论(1)
——“武术”本义与近代转变
编者:“武术”虽然是中国古代的固有词汇,但清末以来的词义发生了大幅度转变,本质已是由日本在历史上吸收改造后回流的概念名词。中国武术人应该知道和正视这段历史,它有助于我们对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武术”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做出比较清醒的评估。全文较长,分四次刊出。今天刊出第一节,说的是中国“武术”,清末以前主要指代 “军事”,从清末开始,受来自东洋日本的影响,“武术”渐成拳技的统称。
在中国历史上,“武”与“文”是二元对立统一的宏观概念,“武术”主要与军事兵法等有关。而从清末开始“武术”涵义发生转向,由此前的广义军事称谓,落到狭义的拳棒技术层面。本文拟对近代以来“武术”词义转变的现象与原因作一清理,希望对当下“武术”概念的思考提供一新的视角。
中国“武术”本义与近代转变现象
1. 清末以前“武术”主要指代军事
据目前研究,“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其文曰“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考此八字,当源出《尚书.武成》篇中的“偃武修文”。此后,除了“武术”以外,也时有“文武术”连用的情况。如唐代孙逖《送赵大夫护边》“体国才先着,论兵策复长。果持文武术,还继杜壋阳。”北宋石介《送李先生谒张侯》“荀况或言兵,杜牧曾深考。
纵横文武术,难以寻常较。磊磊公侯器,可以镇纷扰。”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孙策壮武术,略过于其父。”南宋叶适《杂论》“然则武术之无救于国家,亦可见矣。”元代陈基《夷白斋稿》“材兼文武术,慷慨谈孙武。”清代查慎行《赠青潍将谢承制》“君学本兼文武术,功名不必读孙武。”(杨祥全 武术概念之源流变迁考证2007(02))……可以说,基本均与军事有关。这一指代,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续到清末,举例而言:“我国家奋扬武术,整顿边防,创立海军,讲求水战,治兵练卒,改修戎政,薄海内外,无不仰望。”(《四快船抵津说》,《申报》1887年11月6日,第1版)“挑选海军士官三十人,入日本海军大学校及海军学校,以便练习高等武术。”(《海军条陈》,《申报》1902年12月20日,第2版)“鄂省军医学堂学生现已毕业,经鄂督札饬将毕业各生即入营伍操习武术三月,然后提升陆军医学专科肄习两年,毕业后派充各营医官。现各生已遵谕诣兵备处报到,由该处分别派入步、工、马、炮各标营练习。”(《军医学生派人营伍操习(武昌)》,《申报》1907年10月10日,第12版)“湖北将弁讲习所,系陆军人员讨论武术之总汇。”(《军界翻译员识字无多(武昌)》,《申报》1908年2月25日,第11版)“鄂省陆军小学堂,现已遵照部章改为特别小学。但该堂功课原系普通,现由监督刘香逵观察与督练三处商妥,将旧有历史、地理、文学各科概行删汰,添授军制、军械、单卫、辎重各武术,以符名实。”(《陆军特别小学改订功课(武昌)》,《申报》1908年9月8日,第11版)
2. 从清末开始“武术”渐成拳技的统称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拳械技艺在史料中一般称为“拳勇”“技击”“手搏”“技勇”“技艺”“拳法”“拳技”“拳术”“拳棒”,等等。晚近清代官方文书中,对这类民间技艺仍多称作“拳棒”,而民间则又称“把式” “功夫”等。另外,“武艺”是一个更为习见的统称,魏晋时陈寿《三国志》就多次使用了“武艺”一词,如《三国志.魏书.袁涣传》“有武艺而好水功”《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等,明代戚继光等武将的兵法著作中更为常见。不过,这一名词又大多偏重于对军队兵将技能的指代。从文献史料层面来看,将“武术”的涵义缩小化而成为民间拳棒技艺的统称,在充满复杂性的中国历史上,不能说一概没有,如清末侠义小说《七剑十三侠》(一名《七子十三生》)中有“癖爱武
术拳棒”及“武术超群之人”等语(丁守伟 中国传统武术转型研究2012)。这本书的作者苏州唐芸洲,约1892年前后在世,该书初集刊于1897年。不过,这也只是并不常见的个别现象。演化至今而成为普遍现象,以国内学界目前所知,是从清末才开始的。
较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习云太等人,他们认为:“武术”一词的广泛使用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从1911年以后,武术的名称逐渐为社会接受。”(习云太张选惠 “武术”一词的由来1984(03))后来,周伟良也认为:“作为一个属于体育文化范畴、并包含多种价值功能的技艺名称,‘武术’一词大约起于清末。1908年7月的《东方杂志》第6期上引载了同年7月12日《神州日报》的一篇文章,文章名曰‘论今日国民宜案旧有之武术’。文中作者鉴于当时国势荏弱,因而呼吁‘欲求强国,非速研究此术不可。’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记载,此前
有否,尚待新资料的发现。”(周伟良 中国武术史2005)此后仍有大致同样的表述。(周伟良 武术概念新论2010(01))
不过,如上研究似乎均未注意到,近代中国“武术”涵义之所以会有如此变化,实际与甲午战后(特别是清末新政与宪政期间)来自东洋日本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有关。(待续)
作者简介:季培刚(1982- ),男,山东蓬莱人,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武术历史与文化。本文原刊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29卷第1期/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