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理】中高级训练不易量化——浅谈太极拳习练的难点

在训练中,如何制订训练计划、测试训练效果十分重要,为此就需要一些被量化的标准。量化标准就是指有关训练的一个客观的、与练习者自身分离的数字化量值,它常常可以使训练直接、明了。比如你现在只能举起40 公斤重的杠铃,你想通过训练达到能举起50 公斤。这50 公斤就是一个量化标准,它是一个客观存在、具体的重量值,与你自身无关。这个量化标准可以通过使用独立的工具,比如一个50 公斤重的杠铃,去衡量。有了这个量化标准,你的训练就可以简单地通过与此标准相关的量进行。比如每天举35 公斤的杠铃20 次,若干天后可以测试你的进步有多少,训练是否达标。量化标准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可以被量化的目标;另一个是可以被量化的测试方法。

对于大多数的武术而言,技法中的关键因素——力量与速度,都是可以量化的。因此对应的训练方式方法都是清晰、易于执行的。这点在各类现代搏击训练中,都有较好的应用。

太极拳的训练中有些东西不易理解、不好练,其主要原因就是概念模糊、没有量化标准。比如,在松与整的训练中就存在着这类问题。前面讲过,太极拳在身体运动方面的松,说的就是“不用无谓的力”。起势中要抬起双臂,那么怎样做才算是“不用无谓的力”呢?由于没有量化,也就没有一个可见的客观标准,练习者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去做。可是常见的问题是,练习者常常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已经是处于放松的状态了,而老师说你还没松。也就是说,第一,自己的感觉可能不准确;第二,由于没有量化,标准可能会是相对而言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很自然地认可,也就是说,是自然地认为自身的动作是合理的、是符合自己意识的。比如当你练拳时,你的意识里知道应该放松,你也没有有意识地去用力。这时候在你的意识里、你自身的感觉上,你已经放松了。那么这时候你是否真的放松了呢?大概每个练太极拳的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当你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很放松的时候,你的老师却在旁边喋喋不休地说你还没放松,而这时你会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进一步放松。由于没有量化标准,就会有两个难点。一是在自己练习时,很难正确掌握自己是否做得正确,因为对量的掌握是模糊的;二是在推手时,由于没有确定的标准,训练的标准就变成相对的,即是与对手相对而言的。比如当你与一个水平比你低的同伴推手时,你可能觉得自己松得还不错,可是一跟老师推,就会完全松不开。也就是说,这些难点造成对自身的训练过程与结果都是模糊的。

太极拳的许多训练中都存在这个量化标准的问题,因为太极拳的训练,特别是中级阶段以后,大多是内功训练,常常是自身的感觉问题,故目标太模糊,测试太困难,在训练中常常造成困扰。比如有关松的训练,其目标是“不用无谓的力”,这个目标就太模糊。在一般情况下,对这个目标进行测试也几乎不可能。事实上,太极拳中的许多训练目标只是给出了一个趋势或方向,练习者需要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不能测试就不测试,以永远反复告诫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的方式,使自己的训练逐渐趋于目标。这就是骆舒焕先生常说的“练力有限,练松无限”的含义。比如在做抬起胳膊这个动作时,要慢,用意念控制减少用力,仔细体会是否可以再减少力,一点一点地试,使胳膊能克服重力而将将抬起。这样做,越松,对沉就越有体会;对沉的体会越深,则更能体会松。松与沉的体验在交替感应中提高。这种练习方法在拳架练习中几乎处处可以用到,即使在“预备势”中,全身直立,不做任何动作时,也能体会身体一层一层地向下沉。

在没有量化标准的情况下,训练方法就很难做到简单、明了,而且很多训练效果都不是直接的、短期内可见的。这是造成太极拳难学、难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没有量化标准的训练中,方法虽然极为重要,但是更要求练习者要有悟性、有耐心,能认真琢磨、细心体会。在达到中级阶段以后,还要多实践,从实际对抗中体会、领悟。同时还必须要有明师在身边,时常抚臂擦肩予以指点,通过老师的感觉而给出参考校正。如此,才能掌握太极拳的高深技法。也正因为如此,无师自通的情况在太极拳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卷·承道篇

几乎囊括传统太极拳从理论到实践的所有问题

○从独特的应用场景解释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拳技击应敌的基础训练

○丰富的技术照片、图解、视频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原始善本出世

第二卷·躬行篇

对人体的自然本能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

○从基本功、拳架、推手到实战技击

○明确每一步训练的目标与道理

○用大量的实践案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