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闽景:教育数据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现、指引和激励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倪闽景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无论是购物、出行还是获取信息,新技术都已嵌入其中。相关技术在教育教学和评价改革中的应用得到重视。大数据和脑科学正在揭示学习的秘密,一旦学习的秘密被通透地发现,学习必然会发生真正的革命,而现在刚好在一个分水岭上。因此,主动拥抱数据对于教育产生的种种可能性,并努力让其促进教育变得更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教育过程伴生无数数据,只有去采集才能拥有。教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数据的无法穷尽,因此我们可以从能采集到的数据变量开始,不要追求等有一个完美的平台来一下子满足所有教育数据采集的需求。这决定了一方面我们不要想去穷尽数据变量,太多的垃圾数据会掩盖真相,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去收集数据,因为大数据分析并非揭示教育教学的因果关系,而是发现教育变量的相关性,有了一定的数据量,才会呈现规律性的东西。

大数据的价值不在于数据很大,而在于可被积累、可被挖掘。大数据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十分重要,但目前最需要的变革并非在技术层面上,而是教育的组织变革。当前教育有大量数据,但没有大数据,本质上是因为组织变革落后于技术发展和教育需要。数据不可持续采集、数据不可跨系统关联,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组织机制上的问题。围棋规则很简单,却可以演变无数的可能,人的DNA分子所有的基因信息可以用一个容量很小的U盘拷贝,却可以衍生无穷不一样的生命,都是因为其组织运行的科学性。

数据服务存在教育伦理问题,需要有法规支撑。越是个性化服务,就越需要精准的信息支撑,学习者在得到大数据指引的同时,必定越透明,这不仅仅涉及学习者的隐私问题,更涉及智力水平、兴趣偏好、生活与学习习惯等敏感问题。数据使用者,必须对数据和学习充满敬畏,同时也需要有法律方面的支持。

数据代表的是过去,而人的未来并不全部由过去决定。当数据本身成为未来发展因素时,未来就不再全部依据过去数据演绎。教育数据无论是老师知晓还是学生获悉,都会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产生影响,有人会产生正反馈,有人会产生负反馈。这好比股票数据一样,你分析过去的数据预判未来,结果未来因此而改变。当然,个性化服务源于精准反馈,但精准也是有两面性的,比如你订阅了“头条”,系统会依据你的选择推送,结果导致你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从而限制你的视野开阔。

数据很重要,但比数据更重要的是教育过程本身的意义。数据创造不出经历,但经历能够创造数据。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与他的经历有关,并非和数据有关,因此教育要更关注经历与体验。当然好的学习经历产生的数据品质也更高,这对数据的后续应用价值至关重要。

有些数据可以只用来审美和回忆。有许多教育目标很重要,如责任感、幽默感、沟通能力、领导力等,虽然大数据也给了我们一种描述的可能性,但很难设定为数据变量。有些数据涉及孩子成长和教师成长,这些数据是不可再生的,哪怕这些数据将来没有分析价值,其审美价值和资料价值也是弥足珍贵的,因此强烈建议老师能录下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情况,把它像矿藏一样存储起来,将来技术成熟的时候也许很有挖掘价值。

教育数据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现、指引和激励。应用大数据来改进教育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教育大数据的基本取向就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服务。这个过程能够发挥正面效益,依靠的是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在这一点上,大数据和在一张传统试卷上给学生打一个分数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数据分析要精准,但数据结果的应用却可能要模糊,有的时候遗忘数据比记住数据更重要,因此教育大数据应用是科学更是艺术。

本文刊于《教育家》6月刊第4期,原标题《教育大数据应用是科学更是艺术》,作者倪闽景,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