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虚假理由的谬误
-- 共1200字 / 阅时3min --
上期 [周三] 栏目我们对含糊不清导致的逻辑谬误做了介绍。这期我们介绍由虚假理由而导致的逻辑谬误。
01.
理由,在论证中做论据。在推理符合逻辑的基础上,只有论据真实,论证的结果才可信。
虚假理由谬误,指以假的、或捏造的理由做论据,或者隐藏关键理由只以符合预期的理由做论据,推出不可信结论的错误论证。
常见的为假的理由有两类:绝对化和非黑即白。例如——
锻炼有益于健康,所以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加强锻炼。
这是绝对化的陈述,因没有更加绝对的前提做担保,所以必有反例,如——
重度高血压、或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宜加强锻炼。
“所有人都…”与“有些人不…”成了矛盾关系,必一真一假。因后者是事实为真,则前者必为假。
再例如——
汤师爷:那你是想站着,还是想挣钱啊?
这是非黑即白的陈述,一个假两难,只给了“站着”和“挣钱”两种情形,“要么站着,要么赚钱”,无视了其他可能。例如——
张麻子: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汤师爷说“要么A,要么B”,张麻子这边却选了C,当然还有D、E等可选,至于哪个结论才是真实的?无从确定。
若将例子中所得的假结论当理由(论据)带入新的论证,就会造成虚假理由的谬误。
02.
捏造的理由做论据,就是用凭空编造出来的理由充当“论据”,进行错误的论证。
有个关于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中进士后曾去看望当年的主考官。
主考官称赞他那篇应试文章写得好,顺便问了文章中所引用的史事“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是出自哪本书?
苏东坡回答说:“想当然耳(自己杜撰的)。”
这里苏东坡以捏造的“史实”做论据,来论证自己的结论可信,就属于虚假理由的谬误。
再如某宝的淘气客服——
回复说“今天就动了”,可是这边没看到物流消息,怎么说“今天就动了”?依据呢?
理由是…嗯…没有理由,猜的!
没有理由,就无法证明结论的可信。
再比如——
BCI抵制新疆棉花,给出的理由是:新疆有“强迫劳动”现象。
经过对BCI所依据的资料进行验证,证实该“证据”实质上为某“反华”机构所伪造,与事实不符,为假。
BCI在虚假论据(前提)下进行论证,犯了虚假理由的谬误,其结论必然为假,不可信。
03.
隐藏关键理由只以符合预期的理由做论据,推出不可信的结论的错误论证。
越是关键的理由做论据,论证推得的结论越趋向真实。
但是,有时人们为了得出某个特定的结论,会有意无意地隐藏一些理由,避免它的出现削弱原论证的结论、或者得出一个与其不同的结论。于是,就出现了隐藏关键理由的谬误。
看这张图——
主持人提问的对象是男人,无论回答“有”或“没有”,都该由男人表述,同时给出依据——关键理由。
只不过,男人的理由、以及关于“没有没”的回答都被女人一句“他没有”给堵住了。女人回复主持人的结论——
我老公他没有觉得自己的人生被我掌控了。
对这个结论,你怎么看?
再例如鼓励他人的名言——
天才是1%的天赋加99%的汗水。
依据这个论据,我们可以通过论证得出——
只要不断地付出努力,就能成为天才。
当我们把这句名言的后半部分补全,据实引入——
天才是1%的天赋加99%的汗水。但那1%的天赋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更重要。
依据这个完整论据,我们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可能为——
天赋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
前后一比较,后者的结论与前者而言,成了“另一个”。
以上,就是我们对虚假理由的谬误介绍。下期 [周三] 栏目我们来看“诉诸…”类逻辑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