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企业之魂”雷同化误区,如何在提炼上彰显个性化是关键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提炼并逐渐形成的,具有现代企业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群体意识,是企业核心理念的集中概括和体现,是企业员工所共同具有的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多年来,企业精神被誉为“企业之魂’,成为众多企业的精神 支柱,成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企业的具体再现。比如,同仁堂之所以能够百年不衰,与其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是分不开的;海尔的企业精神是“创造资源,美誉全球”,华为精神是“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等,成为企业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核动力。通过培育和提炼企业精神,对内有利于凝心聚力,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员工队伍;对外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但为数不少的企业精神,生搬硬套,呆板雷同,概念有余而特色不足,严肃有余而生动不足,听起来虽动听,喊起来虽响亮,但实在难以获得广大员工的认同,难以成为凝聚和感召员工的动力之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精神雷同化也是一种缺少“文化”的表现。

企业精神雷同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造成企业精神雷同化的表现及原因,归结起来有:

1.移花接木。由于认识不到位,仅把提炼企业精神看作锦上添花的赶时髦,似乎不提就赶不上时代,上不了档次。一时间,企业精神提炼时“移花接木”,把别人的好词据为己有,简单地移植,“似曾相识 燕归来”,难以树立独具一格的企业形象。

2.妙笔生花。在提炼过程中,不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认真做好扎实细致的培育工作,而是热衷于走捷径,靠个别秀才闭门造车、“妙笔生花”,创造“企业精神”。许多员工对本单位提出的所谓的“企业精神”一问三不知,认为那是头儿的事。

3.一厢情愿。大体相同的管理体制是企业精神缺少个性化的重要原因。目前,国有企业原有管理制度、手段、模式仍然发挥作用,加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千呼万唤尚难建立,许多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因而提出所谓“精神”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洞口号。

4.盲目克隆。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从属行业、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经营特色,其所处环境、职工素质、发展轨迹也参差不一。这种差异正是企业魅力、个性所在,也是企业精神五彩缤纷的原因。目前,之所以克隆出如此大体相近的企业精神,说明我们只注重企业的共性,并没有认真考察企业的历史和现实,更没有把握好企业的未来,因而难以提炼出有差异性的企业精神。

5.朝令夕改。有的企业一换领导,企业精神也随之更迭,否则不否定前任就体现不了自己的高明。企业精神看似一句口号,而是群体认同的结果,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朝令夕改的企业精神显然是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化的结果,没有把企业精神的培育当作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仅仅把它当作应景之物,成为领导报告中的点缀。当然,也有的企业精神不能与时俱进,显然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走出企业精神雷同化的路径

企业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个性,没有差异就没有企业文化,更没有企业精神。正如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样,企业里应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企业精神。时下企业精神雷同化、流俗化现象是不正常的,是主观代替客观的产物,是群体无精神的体现。与核心价值观侧重解决企业经营的原则问题不同,企业精神侧重解决的则是企业群体的精神状态和整体风貌问题。要培育有特色的企业精神,首先是回顾历史塑源“我们从哪里来”,总结归纳出企业真正成功的基因是什么;其次是分析企业发展现状,搞清我们“现在哪里”,制约企业发展的精神短板;再次是着眼企业高质量发展,弄清“到哪里去”的境界问题。同时在具体培育中还要把握以下几点:

1.表达上不拘一格。企业精神最忌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语言有穿透力,能够鼓舞士气。首先表达形式上要观念创新,不拘一格,摒弃形式主义、四平八稳的大锅词;其次,从本质上体现企业的价值追求,文辞上简洁易记易懂,力求达到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如历时三年征集的上铁企业精神“创新实干、精益卓越”,短短八个字,浓缩了全局员工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凝聚着全局员工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全局员工的祈盼期望,竖起了一面鲜艳的精神旗帜。

2.主体上突出认同。企业的根基是企业的职工群众,没有群众的参与,没有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群众的伟大实践和聪明才智,简单模仿、秀才闭门造车提出的,或个别领导欣赏的企业精神,不仅无个性,也会失去应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难以引起职工的共鸣。因此,提炼个性化的企业精神,必须发动群众,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自上而下的发动职工参与,讲述“企业成功背后的故事”“我与企业共成长”,把企业精神培育的过程变成凝聚职工智慧、弘扬企业优良传统、引导职工成长的过程,进而使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灵魂’,成为凝聚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和行动指南。

3.宣贯上形式多样。企业精神一担提炼成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确定下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全方位地做好解读宣贯工作。着眼企业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宣贯,使广大员工在认知认同中,团结在企业精神这面旗帜下,与企业荣辱与共,形成命运共同体。当然,一种群体精神的树立不可能一 掷而就,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细致的努力。在这方面,有的企业还把企业精神纳入企业发展大纲,并编成企业手册,做到人手一册,家喻户晓。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员工在每日上、下班前都要朗诵员工守则(员工“七大精神“),长年累月,从不间断,使七大精神自然而然渗入松下人的心灵。这种”背诵社训“制度,成为日本经营管理的一大特色。

4.稳定与动态的统一。当然,企业精神一旦提出,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久改,更不能因领导人的更替随意改变。当然,企业精神也要与时俱进,随企业发展战略调整、定位,赋予其新的内涵。从此意义上说,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是企业精神不断趋于完善的重要途径。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国有国魂,军有军魂,一个企业赖以支持的崇高精神力量集中体现为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内部最积极、最闪光精神动力,也是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追求。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无形资产。没有灵魂的企业只能是空壳僵体、一盘散沙,只有“灵魂附体”的企业才能兴旺发达、基业长青。

(0)

相关推荐

  • 企业文化|企业的文化建设五大步:道、魂、形、本、标

    企业文化|企业的文化建设五大步:道、魂、形、本、标

  • 下岗职工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原创] 下岗职工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下岗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有企业也面临发展困难,有些企业也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导致少量职工失去了岗位.但是,还 ...

  • 告别变态的“企业文化” 需入驻“铸魂工程”

    [耍家儿说第221期] 8月6日有网友爆料 贵州伊馨贸易有限公司因员工业绩没达标 强制让部分员工吃生泥鳅 喝鸡血 并且还发朋友圈大肆宣传 其中不少员工因吃下此类物品造成呕吐.对于这种情况 这家公司进行 ...

  • 临考指导|走出新闻压缩题的失分误区

    对于200字左右新闻语料的压缩,要在把握新闻要素的基础上去把握:表述答案时,按照陈述句的格式去表达.考生常常失分在不能准确捕捉文段的主要信息,误把冗余信息.次要信息当作主要信息,从而导致压缩后要点概括 ...

  • 田文昌:走出刑事诉讼理念的十大误区

    来源:京都律师 2021年4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图书馆笃学讲堂举办了法学院实务导师聘任仪式暨第一届"京都杯"刑事法论文大赛颁奖仪式.期间,京都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名誉主任, ...

  • 英语:走出“主谓一致”的三大误区

    句子的核心是谓语动词,谓语动词的确定取决于主语.根据句子含义和结构认准主语是掌握主谓一致的必要条件:弄清主谓一致的语言规则和习惯是掌握主谓一致的充分条件,要正确使用主谓一致,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但同学们 ...

  • 得了湿疹就要忌口?营养师带你走出湿疹的3个饮食误区

    王  斌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国家高级营养讲师 擅长将医学与现代营养知识结合,专注母婴营养健康领域.手把手教你如何科学养育孩子! 凉爽的秋季, 很多爸妈都会带宝宝出去郊游, 但是头疼的问题也来了: 宝 ...

  • 陈梅:浅谈如何走出小学生语文作文批改的误区

    发<基础教育参考>12月刊 浅谈如何走出小学生语文作文批改的误区 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光明小学   陈梅    邮编:444300 摘要:作文的布置和批改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 ...

  • 谢亦森:走出“为文而文”的误区

    谢亦森 公文咩咩 4月11日 随便咩咩:谢亦森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县.市.省担任领导职务,曾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谢亦森有着丰富的文字实践经验,其 ...

  • 公开课讲义│走出喝火令的作法误区

      喝火令   网上有传<喝火令>作法"一破一衬一应二仗三枪"之说,不知何方高人发明,而流播甚广.前些时看到一篇辩驳的文章,甚中其要害.本人此前亦曾与人论及其说之谬,今 ...

  • 35岁男子治咽炎越治越严重!辩证治症治病后,走出了治咽炎的误区

    还记得之前刚刚出来工作时,我的一个上司,他35岁,特别喜欢吃特辣的食物,觉得这样吃着才叫爽,但是他不爱抽烟,而在他的身边有着一群抽烟的兄弟,他特别闻不惯这种气味,但是那些又是他玩的好的兄弟,没办法每次 ...

  • 走出 “课堂深度学习” 的认识误区 杨清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离不开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关注.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关注学生深层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关注的焦点.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对课堂深度学习的片面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