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一个教育案例:
早上,当我们走进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时,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班级学生一走进教室,要么打扫卫生,要么拿出课本开始读书,要么赶紧写完作业,每一个人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一切井然有序。而有的班级,学生追逐打闹现象比较突出,很少有学生主动读书或者打扫卫生,大多数情况下是班主任老师来了之后,“吼”几嗓子教室里才逐步安静下来,读书或者打扫卫生才正式开始。
这两种现象,是我们教育管理中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显然,这两种现象给我们呈现的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是截然相反的班级管理现状。当然,第一种现象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我们良好班级管理的重要体现。我们发现,学生来到班级之后,没有任何人要求或监督,主动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一切是那么的祥和自然,一切是那么的井然有序。那么,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自我教育。不言而喻,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学校教育的追求目标。
那么,在中外名人名家眼中,自我教育是什么样子呢?
潘菽说:“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周国平说:“我一直认为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英)斯宾塞说:“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美)哈钦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俄)乌申斯基说:“只有当你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百度百科认为,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要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外名人名家还是百度百科的解读,自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者社区教育只是一种教育途径或场所,是以“教”的方式而实现“育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孩子们认知自我、认知世界,掌握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提高孩子们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自我教育的名人名家中,苏霍姆林斯基是最突出的教育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一直与学校的老师们在探索和倡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取得了极其丰富的自我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今天,我们就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分享他的自我教育思想,这将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中的自我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及其案例,均来自于《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一文。(注:标题是加上的)
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创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在对年幼儿童的教育上的缺点还不是特别地显眼,那么在对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个性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是个性在智力方面、道德方面和社会思想方面自我形成的年龄期。在这个年龄期,学生的正常的精神发展,取决于他在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在集体的关系中,在智力生活和劳动中,在道德信念的形成中,其自我形成的过程进行得究竟是否深刻。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学校里对少年所进行的教育工作吧。它跟对年幼儿童的教育有哪些区别呢?常常是毫无区别。少年,也像年幼儿童一样,往往只是被教育的对象。教育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地用在怎样把更多的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更多的科学真理和道德准则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去。少年认识了许多事物和了解了许多知识,但是他并不认识和了解自己。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经常听到教师提醒少年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你要好好考虑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前途。”可是要一个人考虑自己的前途,就应当让他在自我教育方面实际地做一点事情,让他通过某一件事情去考验和尝试自己的力量,去锻炼自己。但是,我们的少年,在精神生活中的这种自我检验和自我锻炼究竟有多少呢?譬如,教育家们都认为,劳动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不能说少年们劳动得少。但是这种劳动是否成了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形成的因素呢?他们只不过把劳动看成一种义务而已。
学校教给少年关于人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广泛知识,但是这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自我教育呢?常常看到,教师在讲授教材的时候,面对的是学生的抽象的思想,而并没有针对坐在他面前的学生的具体特点。于是,学生在“掌握”这些关于人的知识时,是毫无热情和无动于衷的。关于植物的叶子在阳光照射下合成有机质也罢,关于托马斯·康帕内拉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宁愿骄傲地拒绝获得自由和福利的引诱而坐了30年监狱也罢,这些在学生来说,都是带着同样冷漠的态度来“掌握”的。班主任、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动了不少脑筋,让少年们去做一些对人们有益的事。但是,对某些学生来说,这种活动又变成了什么呢?往往是变成了布置下来的任务。如果少年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并没有教育自己,没有感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贡献给别人就会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那么这种关系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难道不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许多少年把帮助残废者、帮助老年人这一类活动,冷漠地看成是“索然寡味的”事情吗?不能说他们不愿意去做这些事,但是这种劳动经常收不到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的效果。一个人直到17、18岁,还只是感到自己是个受教育者,只是有人在教育他,而他并不教育任何人,也不教育自己,因为他并没有在与别人的多重关系中来造就自己。我坚决相信,让少年去当低年级同学的教育者,是道德教育中最复杂、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
许多教育家认为,应当尽量用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占住”少年们的心,尽量吸引他们参加文化教育机构、运动团体的活动。一旦少年成了犯罪者或破坏了道德标准,大家就齐声地抱怨说:我们的俱乐部、青年咖啡馆、运动场、室内操场太少了,以至青少年不得不在马路边上聚集在一起,无人监督,所以产生犯罪行为。这样来解释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根源,是会把家庭、社会、共青团和学校引入迷途的。这种解释里包含着这样的意图:要紧紧地抓住少年的手不要放开,生怕他一旦居于独处的环境时,就经不起坏榜样的引诱和腐蚀。
然而,能不能认为这就是教育呢?大家知道,一个人在生活里经常是要留下独自一人,只有跟自己的良心在一起的。少年不仅应当有能力提防坏东西的沾染,而且应当有能力跟坏事做积极的斗争。难道总是担心害怕,唯恐生活把一个人置于单独地面对困难的境地,就能教会他生活吗?我们总是想把学生的生活组织得安全可靠的意图,有时竟达到荒唐可笑的地步。共青团组织要求,甚至在节假日,学校里也要组织少年们集体休息,教师甚至在星期天也要给他们找一些娱乐,注视着不要让他们落入坏的同伙里去。所有这些对于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虚假的关心,不禁使人忧虑地想到: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一个人直到成年都搀着他走路,用过多的玩乐和满足去喂养他,这样做只能在他的精神里播种空虚和无聊。他不知道该怎样打发时间。至于家庭、父母、兄弟姐妹、祖父祖母和家庭义务,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日常小事,毫无意思,不值得关心的。
如果我们的教师、共青团组织总是在疼爱少年,想方设法让他有事可干,每到星期天就替他安排娱乐活动,那么我们对于学生实际上是完全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教给他独立地、有益地利用空闲时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给学生自我教育要比安排他怎样度过星期天困难得多,要比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空气陶醉得不知所措,那要困难和复杂得多。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上述这些困难的问题。我在一所学校里工作了几乎四分之一世纪,这许多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的自我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独处、学会支配闲暇时间,学会与人相处,而不是无节制地挤占学生的自由时间。这一点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因为我们今天的孩子们自由时间已经不多了,已经被各种的作业、补习班等占领。而一旦学生走出校门,则不知所措,自我教育就难以形成。自我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自我教育是一个不断修炼、不断反复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现在自我认识、自我实践和自我评价等等各个方面。
(备注: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于郑州市新郑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