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技 艺]大洲馄饨:吃的是一份念想
记者 徐丽文/摄
衢州记忆·技艺
统筹:许彤 策划:沈庆文 执行:衢报传媒集团文艺副刊中心
占银泉正在包馄饨。
馄饨皮薄如蝉翼,透出里面粉红色的肉馅。
常言道,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在衢江区大洲镇那条长长窄窄的老街深巷里,却有着一家要“排队叫号”的馄饨店。每天,店里都有从各地慕名而来的食客等在店铺前,就为了享用那一碗浮着嫩绿色小葱和晶亮油花的馄饨。
一碗小小的馄饨,为什么会如此火爆?“大概就是从去年农历的9月18日,大洲镇的东岳山庙会开始,店里的生意突然一下子变得非常好。”至今,这家馄饨店的店主,66岁的占银泉都没能习惯这份突如其来的“幸福”,他告诉记者,他的馄饨店已经在这条老街上开了快30年,以往都是些本镇的街坊邻居光顾,生意不好不坏,每天多是几个熟面孔。但在去年的农历九月间,几个年轻人的来访,一条微信公众号的转发,令这个至今还没有正式名字的馄饨店瞬间火遍了衢州人的朋友圈。
“当时,他们来店里点了几碗馄饨,也不急着吃,咔嚓咔嚓先拍了好多照片。我不懂他们在做什么,只说不吃该凉了,他们笑着告诉我那个叫微信。他们走后没几天,店里突然客人就多了起来,还有从金华、杭州赶过来的,我下馄饨都来不及。”面对突然兴旺起来的生意,占银泉和老伴一开始都有些无所适从:“这半年多来客人太多了,哪里来得及做?最忙的时候,一天卖100多碗,我们半夜就要起来擀馄饨皮,觉都睡不好。”为此,他们还特地定了条店规:“雨天不卖,客人多的时候每人最多一碗,过数不卖……”尽管如此,每天依然还是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特地赶来,就为吃上一碗馄饨。
“我做了一辈子的馄饨,店里也只卖馄饨,一辈子能做好一碗馄饨,我觉得非常值得。”占银泉一边熟练地包着馄饨,一边告诉记者,自己店里的馄饨皮全是亲手擀的,用的是上好的猪肉和自家熬制的猪油,猪油里混着油渣:“加到馄饨汤里,那叫一个鲜!”只见筷子一挑一捏,便是一只成形的馄饨,如同戏法一般。”乡人常说的'柴爿馄饨’就是这个。”占银泉煮馄饨也和旁人不同,他家的馄饨,从来都是一碗一碗下的,滚烫的热水里一焯,10秒钟就能出锅——馄饨皮薄如蝉翼,透出里面粉红色的肉馅,再配上细细的葱花,只是点鲜之用。滑腻的皮子、若隐的肉味外加汤的清鲜,光卖相就已经足够诱人了。正捞着馄饨,又有一名特地从下张乡赶过来的中年男子来店里吃馄饨,问及如何知道这老街馄饨,只答“朋友圈转发”。 网友小麦是土生土长的大洲人,毕业后在衢州城里找了工作成了家,老街的馄饨成了他回忆起家乡时最鲜活的支点:“小时候住在附近村子里的外婆家,外婆牵着我的手来老街附近的菜市场卖自己种的菜,每次卖完了菜,总要留出几张毛票带我来这里吃馄饨。一碗热乎乎的馄饨下肚后,外婆再牵着我的手回家。如今我再吃到这馄饨,想起的都是童年的味道、外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