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骨疽坏证古方治验
李某,71岁,农民。1987年9月10日邀诊。主诉:3个月前一夜晚,猝感左下肢外踝上缘痒痛交加,身发寒热。到某医院诊断为“丹毒”。经治疗不及3日,患处渐生小泡如粟米大,连片;又三四日小泡串成大泡,形如樱桃,破流黄水,痛痒仍不减。未及10日患处溃破长约3寸、宽2寸余一块,其痛更剧。不满半月,肉烂见骨,又诊断为“腓骨下端骨髓炎”。又治疗半月,脓血渐无,骨露变黑,其痛益剧,寝食难安。后欲截肢未允,出院回家。曾请数人治疗仍无效,且疼痛愈甚,至今已3月余。诊视患者精神萎靡,面无华色,如蒙尘垢,脉细弱,微兼弦数。患处骨露色黑,干如木炭,患肢自膝至足背灰暗水肿,按之深陷不起,此贴骨疽之坏证也。综上所见,初起为丹毒无疑,但皮破肉烂见骨,仍用寒凉之药确为不妥。患者年逾七旬,本已不足,加之疼痛日久,正气复损,以致毒邪深陷、皮破、肉烂而见骨。如此坏证,岂止患者骇然,即使医者亦鲜见矣。
为验其预后,令自采白菜连根、萝卜连叶、蒜苗、生姜、野黄菊全株连根、蒲公英、紫花地丁七味,量不拘多少,去净泥土,放砂锅内加水煮数滚,去渣,再熬至稀糊状,放一日夜,涂患处,干则随换。
3日后余往视之,见露出干枯之骨表面湿润,患者随曰:痛稍轻,夜睡得眠片刻。此用药应验之兆也,可治之。随拟温阳解凝、扶正化毒法,内服外敷。
内服处方:生黄芪60g,当归24g,大熟地黄15g,麻黄3g,肉桂3g,炮姜3g,炙穿山甲6g,炒白芥子9g,陈皮9g,金银花30g,生甘草9g,牛膝6g,7剂,水煎,兑温黄酒服,1日1剂。
外用:生肌玉红膏少加麝香、冰片、天然牛黄为细粉混匀,厚涂患处,1日一换。
9月17日二诊。露出之骨面层微软,腿肿略消,疼痛渐轻,嘱上方金银花减半,加鹿角胶9g(烊冲),续服7剂。外用药不变。
9月25日三诊。患肢水肿消去大半,灰暗之色已退。用煎妥之生姜水温洗患处,露出之骨表层灰黑而软,边有裂缝,用手揭之离骨而脱,厚约2分、长宽约3寸如皮状。随见骨面色白有光泽,骨质未坏也。复用前膏厚涂,内服自拟冲和汤加减。
内服处方:生黄芪60g,党参15g,当归15g,金银花15g,熟地黄15g,鹿角胶9g(烊冲),炒白芥子6g,陈皮6g,肉桂3g,炮姜1.5g,牛膝3g,生甘草9g,7剂。
外用:每日用生黄芪煎汤温洗2次,外敷加味生肌膏2次。
10月5日四诊。患肢水肿消尽,露出之骨新肉已长平,色如桃花,脉症续有好转。原方续服7剂,外用药不变。
10月14日五诊。患者饮食睡眠已恢复正常。仅新生肉芽无皮,擦之流血,色鲜红。用生皮法(自配),内服药原方续治。
1个月后往访,患处愈合,新肉生皮,已不出血而痊愈。
按语:此例患者起初本属热证、阳证,失治溃烂后渐转虚证、寒证,以至毒陷见骨。经余治后,随从虚寒转为半阴半阳,继而正复痊愈。此乃分阴阳虚实治之又一证也。(周正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