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银保监会接到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共1.99万件,同比增长88.59%,是2016年投诉量的7倍。
高速增长的人身险、尤其是健康险保费规模;
大量外行涌入保险行业;
面对如此高的投诉率,监管岂能坐视不理,重锤即将砸下。8月11日到9月底,银保监会将开展互联网保险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销售误导、强制搭售、费用虚高、违规经营和用户信息泄露等突出问题。销售误导,与其说是互联网保险的问题,不如说是国内保险销售的原罪;强制搭售,就是最近一年臭名远扬的“1元购”模式。转发我在去年写的一篇文章,希望能帮各位更好地了解互联网保险,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好比互联网小龙虾,互联网改变不了小龙虾的材质和口感,只能改变销售成本和购买体验。保险无论通过代理人、柜台、银行、亦或互联网购买,产品的报备、销售及服务过程,都受银保监会监管,安全性一致。因此,互联网保险的最大弊端是:消费者容易稀里糊涂投保。几十年交保费,保的就是万一,可万一出险需要你雪中送炭时,你告诉我拒赔,我TM#¥&&!……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保险拒赔纠纷,核心焦点就是被保人的既往症未如实告知。被保人几年前有“因脑梗塞住院”记录,投保时没有告知保险公司,因此初审判结论是拒赔。脑梗塞还是挺大个病,实际投保中更容易被忽略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最近1-2年内的体检异常;
BMI值异常:体重超标;
健康告知,相当于我们买保险时的一份承诺,基于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公司决定是否正常承保、加费承保、除外承保或拒保。
申请理赔时,保险公司会按流程核实我们投保时的健康情况,如果发现事实不符,根据保险法规定,可以拒赔。
重视健康告知,这句话重复1万遍都没有错。
职业范围
如果某款意外险价格极低,一定要仔细看职业限制范围,我看过只保1类职业的意外险。经济形势不好,每个人都有可能更换职业,我认识的一位老板大哥,破产后就去做外卖骑手了。故事虽然励志,但保险要求:出险时按被保人实际职业范围理赔,超出投保时职业范围的,不予理赔。所以,投保时不但要仔细看职业要求,一旦发生职业变化,超出承保范围,也要及时告知保险公司。比如小蜜蜂意外险,特别约定里,对3楼或10米以上高空坠落有赔偿限额。总之,要注意保险的特别约定内容,但不是所有产品都有特别约定,有些产品的宣传页面也不提示特别约定内容。较为稳妥的办法,在投保后马上查看你的电子保单,查看特别约定。比如,某些医疗险宣传页面,很容易忽视的报销范围细节:不限社保药品?那限制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吗?社保可是有三目录呢。这还算能理解的错误,某些严重的描述错误,甚至搞错等待期、赔付次数、职业范围。为什么互联网保险容易出现忽略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互联网产品设计追求“简洁”、“易懂”,总之,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漏斗率,“健康告知太复杂了,用户在这个环节流失怎么办?”一点不夸张,三年前我在互联网保险平台做运营的时候,脑袋里每天想的差不多就是这些。但保险产品是非常复杂的,不像一般产品:买回家使用后,马上发现问题。上面提到的健康告知、职业范围、特别约定等等,即使重点强调,摆在消费者面前,都未必产生作用,何况你用小字或者简化的流程一笔带过。当然,像“一元购”这种刻意弱化扣钱机制的销售行为,就不是什么互联网产品思维了,单纯的就是坏。在互联网产品一贯“简洁”、“易懂”的设计思维下,我们的操作习惯也越来越“懒惰”。想一想,注册邮箱、账户时,我们会仔细阅读注册协议和安全声明吗?前一段腾讯、爱奇艺搞出VIP会员提前看剧收费,就是在会员协议里加了条款更改权的“暗桩”。这个习惯,导致很多人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对流程中的“健康告知”、“特别约定”习惯性忽视,马上进入付款流程。别人不知道,我在互联网投保第一款产品时,就犯过这个错误。要说银保监会对于互联网保险平台的要求,还是蛮严的。除了要求投保须知、条款、免责等内容显著提示外,还推进落实了页面留痕、操作轨迹、双录等一系列监督优化策略。每条要求,都让投保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但也让用户相对安全。希望所有自媒体和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努力,能让互联网保险的这个弊端越来越小,减少消费者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