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临帖|王铎《临褚遂良〈道妙帖〉》赏析
清 王铎 《临褚遂良<道妙帖>》
作品鉴赏
王铎 临褚遂良《道妙帖》
王铎十岁开始习书法,十三岁临写集王《圣教序》,“钻精习之”。自谓“予书独宗羲(王羲之)、献(王献之)。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他一生十分重视对经典的临摹,在创作中不断地融入新的理念。在明末善书巨帧长轴的的书家中,或因追求秀逸而至笔力孱弱,或因放笔一泻而至章法平平,唯有王铎,以雄强的笔势,融入二王的古典雅致,“拓而为大”,有纵有敛,既痛快,又沉着,用笔转折顿挫,跌宕起伏,用墨枯湿浓淡,淋漓酣畅,时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时如飞瀑急湍,左奔右突,时如溪流折转,汇集池潭;又章法之分行布白,题名落款,变化万千而无不精妙,让观者叹为观止。吴昌硕曾赞王铎:“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
清 王铎 《临褚遂良<道妙帖>》局部
《临〈道妙帖〉》纵两米余,写在丝绸质地的绫上,分三行书,笔势沉雄跌宕,墨韵丰润绚丽,在王铎的传世作品中,称得上一件精品力作。《道妙帖》乃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为一信牍,原作应该大致一尺见方。王铎在临写中“拓而为大”,写成高8尺的巨幅书法作品,可以想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将秀丽放大至雄强却又不失唐人意蕴的超凡的笔墨功力。在绫本上书写,与在纸本上书写相比,笔墨的难度更大,运笔的滞、速,留墨的枯、湿,非有精深的功力和丰富的经验,极难控制。然而王铎的这件作品,却发挥得十分的完美。细细看每一个字,或遇“涨墨”而笔画结团,或因提笔而点划细劲,然而笔力沉雄,疏密有致,无一笔懈怠;结体或欹仄不平,但置于大章法中,却也左顾右盼,上呼下应,气势雄浑,蔚为壮观。可以看到一个大书法家操控笔墨、点划、章法、意趣的高超的专业素质。正因为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使王铎能在其一生坎坷、大起大落和遭人鄙夷的困顿中,依然能够保持其固有的专业精神,创作出无数优秀的书法作品。
清 王铎 《临褚遂良<道妙帖>》局部
此作品的左边落款:“乙酉五月五日 孟津王铎”。时1645年,王铎54岁,正当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期。但身逢战乱,闯王李自成起义已有9年,北方清兵也长趋直入。而去年(1644年)二月,明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南京官吏立福王朱由崧为帝,以明年为弘光元年。其时王铎率家避难于外,被召至南京为次辅政。期间他曾六请告归,终未获准。不久前,又发生从北方来的“太子”真假案,引起朝廷内讧。清兵南下,就在一个月前,攻克杨州,屠城十日,转而渡江进逼南京,人心惶惶。王铎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书写这幅作品的,他当时心情的惶恐、不安、焦躁、无奈,是可以想见的。五天后,福王离南京逃奔太平。宫门大开,百姓涌入。第二天(十一日),更有好事者从狱中扶出“太子”,冠袍加身,并将一直指“太子”为假的王铎从家中揪出痛打,受尽屈辱。四天后(十五日),清兵兵临城下,钱谦益等数百官员出城降清,王铎也在其列。
清 王铎 《临褚遂良<道妙帖>》局部
王铎书写此作品的前后数十天,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大事,而且直接影响了王铎的余生及身后数百年。如果仔细阅读作品的文字,还是能找到一些王铎此刻心情惶惑的痕迹。对照《唐文拾遗》卷十五所载“褚遂良《道妙帖》”原文,第一行“八”字下脱“日”字,第二行“道妙”误作“道州”,“小”字下脱“不”字,等。但是,作为书法作品,这并不构成影响,并不影响其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感染力,倒是增加了这幅作品的特殊内涵,让我们今天看到作品,就能见证那360年前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中国书协编集,荣宝斋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62卷《王铎》中,作品72署款“乙酉五月”的《临王献之帖》,与此《临〈道妙帖〉》的笔墨、气息极其相似,为同一时期之作,可为印证。(匡时2016春拍)
释文:遂良顿首,得六月八报书,闻涂中侍奉安佳,为慰道州近还至东畿,气体少宁,承与医疗,已即平复,弥深感遂良自南迁已来,每思白首,奉国恩,触事言喻。乙酉五月五日,孟津王铎。
附: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
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
—王铎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有“神笔王铎”之誉。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王铎44岁-46岁三年间遍临《淳化阁帖》的晋唐名迹,几可达到乱真的境地。《瓊蕊蘆帖》便是其临习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铎临帖非常讲究,笔笔有来历,绝不妄为。
▶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呜呼!诗与古文皆然,宁独字法也。
——《琼蕊庐帖》临《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后
▶ 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千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华,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耳。他日当为亲家再书,以验所造如何。
——《琅华馆帖》(张翱刻本)之《仿古帖》后
▶ 怀素独此帖可观,他书野道,不愿临,不欲观矣。
——《琼蕊庐帖》临《唐僧怀素帖》后
▶ 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学书三十年,手画心摹,海内必有知我者耳。
——临《淳化阁帖·褚遂良帖》后
▶ 每书当于谭兵说剑,时或不平感慨,十指下发出意气,辄有椎晋鄙之快。
——临《为啬道兄书诗卷》后
▶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琅华馆帖册》后
▶ 丙戍三月初五,夜二更,带酒,微醺不能醉,书于北都琅华馆。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忽忘。
——《草书杜甫秦州杂诗卷》后
▶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寓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服。古人字画诗文,咸有萭*(寻获)。匪深造博闻,难言之矣。
——临《淳化阁帖》与山水合卷尾
▶ 辛巳初一日,披览是册,忽已四载。苦庐无佳,况墨事都废,偶披览辄觉稍快然。此予四十六岁笔,五十以后,更加淬砺,仍安于斯乎?譬之登山,所跻愈进,愈峻以旷。已经崇峰,顿俯于下。凡画以自足,皆为河伯一流。
——《琼蕊庐帖》后
▶ 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足支)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今再审观,亦觉有所证。(至至)不知于堂奥殹!归之二弟仲和,则余三十年于书、于诗、于文、于字其敝精凝神,亦可概见矣。
——《琼蕊庐帖》后
▶ 徽之书法,温润绵密,有远水流烟之致。惜不多见,载之古今,寥寥数行耳。极力摹写,瞠乎其后,始信书法非易事也。
——《琼蕊庐帖》临《晋黄门郎王徽之书》后
▶ 书时,二稚子戏于前,叽啼声乱,遂落(如)龙、形、万、壑等字,亦可噱也。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愉快,安可得乎?
——《拟山园选集》(诗集·台湾学生书局)卷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