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地铁车门关闭动作浅析

原创|地铁车门关闭动作浅析

文/欢爸

时间/2019-02-22 01:18

【引言】很久没写跟专业相关的文字了,一时技痒,没忍住...

昨日中午,乘地铁从外高桥去交大闵行校区,地铁6号线→12号线→1号线→5号线,在巨峰路6号线→12号线,下到12号线站台的时候,正好有一辆开往七莘路方向的车停在站台上,而且关门的声光报警还没发出,于是紧走几步,赶到车门时特地确认了一下,依旧没有声光报警发出,于是迈步上车,谁知前脚刚刚抬起尚未落到车厢的地板上,车门就开始关闭,说时迟、那时快,闪身进入车厢,有惊无险。

中午车厢里的人不多,找个靠门的座位坐下,回想刚才的一幕,觉得哪里不太对,自己明明足够小心了,居然还是被吓了一跳。于是,发了一条朋友圈:12号线地铁先关门、后发声光报警,找谁保修?

【我留言跟帖】原因分析:

1、控制输出的线接反了;

2、PLC控制程序的地址码写反了。

【向明】第二个原因可能性更大。(向明学的是电化教育,对自动控制也有如此见地,佩服、佩服!)

【我】左侧车门是好的,先声光报警、再关门,右侧侧门先关门、再声光报警,看来我得去跟车站说一声。

一时跟帖留言、点赞无数,多于技术不相关,就不在此列数了。

地铁车门关门的伺服电机的力矩还是很大的,夹到包包之类也就算了,夹到头、脚不说,就是夹到身体别的部位也是吃不消的。

换车的间隙正好在车头位置,特地观察了一下司机停车后的操作动作,还是相当规范的,而且这些操作过程完全在监控之下,稍有疏忽也会被控制室那边发现。

地铁司机开车厢门的动作之后便是开屏蔽门,两个动作非常连贯,关门时先关屏蔽门、再关车门,车门和屏蔽门两个开关按钮操作的动作相差2~3秒。

在12号线上观察了十几站的车门开关情况,换成1号线之后,有观察了6、7站的车门开关情况,不得不说,地铁一号线从德国引进的工艺,细节上真是可圈可点的,车厢门开关的动作实用而安全,就是个很好的说明。

先说12号线的关门动作:关门→2秒后声光报警发出,此时关门的行程已经到50%,乘客动作慢一点,很容易被夹到,车门关闭后,声光报警依旧在响,约5秒后才停。

再说1号线的关门动作:关门前声光报警发出,3秒后启动关门动作,关门全行程约3~5秒,车门关闭2秒后,声光报警停。

地铁1号线的关门动作全程,无疑是安全的,而且给乘客留下了足够的反应时间。相对而言,12号线的关门动作,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这里仅对地铁车门关门动作的功能安全性进行浅显的分析,希望能引起乘客、地铁运营和制造企业的重视,至于关门动作的控制工艺和逻辑来说都不是难题,很容易解决。

从前边分析的两条原因来说,只是一个老自控的习惯性剖析故障的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总线制控制已经很普遍,不可能整车采用统一接线布置,所以正如向明所言,第一种可能性是没有的。无非就是控制工艺缺乏深入的推敲和调试不到位。

说白了,不是设备本身的问题,是设计、调试者缺乏经验和匠心。

地铁在现代城市中越来越多,设计、制造的年代不同,厂家各异,在细节设计、制造、调试上,尤其能反映出匠心和功力。

在人工智能炒作的热火朝天的今天,地铁作为有轨运行的交通工具,实现无人驾驶并非难题,而人工智能里,除了技术本身的可控性之外,还要多一份匠心、一份爱心,这恐怕是未来AI发展过程当中,水平高低的最大差距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作为一个话题,大家在日常乘坐地铁出行的时候,不妨观察和记录一下各个地铁线路关门动作的情况,并在文末留言汇总。

作者相关文章:

原创|元宵、雨水、开学

原创|诗词傍身行天下,不枉人间几十年

原创|儿童已少年

原创|龙城宿将、皖北名家

资源持续更新中......

【欢言趣语期待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