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对“演讲”的思考与想象

对“演讲”的思考与想象

【刀按】

对演讲,一直有所思考,但一直没有深入和系统地思考。

昨天,参与和筹划区里的一个演讲活动。在听了大半天的演讲后,又跟参加活动的部分演讲者,作了简要的交流。虽是即兴,但也是一直以来的“有所思”。

尽管我并非好的演讲者,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思考和想象——这种思考,更多是直观、感性的,而非抽象、理性的;这种想象,更多是美好的期望,而非具体的要求。

即兴交流,自然不够清晰和准确。下面的梳理,既有当时说到的,也有已经想到但当时并未说到的,还有,现在梳理时,被顺藤摸瓜给带出来的。

以这种方式呈现,是分享,也是交流——我想描述出,我所理解或期望的“好的演讲”和“好的演讲者”。因为,某种意义上说,每个教师都是演讲者,每个教师都在不断地作演讲。演讲,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重要方式。

1,演讲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其特殊首先体现在,演讲必然是公开进行的,即便是所谓的“秘密演讲”,也必然会有听众。除开选手躲在厕所里自己模拟练习的时段,几乎不存在没有听众的演讲——当然,你可能也会在大街上看到过一些“演讲者”,要么是一个人嘀嘀咕咕,喃喃自语,要么是对着人流车流,旁若无人地叨叨讲话,但很显然,他们更多是被称作“神经病”,而非“演讲者”。

2,公开演讲有两种,一是即兴的,二是有所准备的。即兴的演讲最有难度,也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学养识见和应变能力。即兴演讲,重在内容,既要讲得紧扣主题,又要能够讲出新意,殊非易事。张文质先生对此有个“三点式”的说法,即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主题,你都可以讲“三点”,也要讲“三点”。这既是“事不过三”的东方智慧的体现,也有助于你层次分明地思考,逻辑清晰地表达。

3,有准备的演讲,要么是提前告知或邀约,要么是参加有主题的比赛,都是“有备而来”,既能相对深入地思考,也能比较从容地准备。“讲”的内容自不必说,“演”的成分,也可稍重一些,甚至可以事先“演练”,反复“彩排”,犹如教师的备课和磨课——尽管我不太赞成教师过度地打磨课堂,但是从技术上讲,熟能生巧,表演时自然更容易出彩。

4,演讲的目的,不外表达和交流:表达你对主题的思考、理解,表达你的某种感受和体会。这种表达,既是交流,也是分享。而“分享”,按我的理解,首先是你自己得“有”,才能“分”给别人;其次,你“分”给别人的,应该是能够让别人觉得舒适,感到享受的——倘若你的表达和交流,让人觉得不是享受,而是难受,甚至需要忍受,那就不叫分享,而叫分担,或分摊。

5,从内容上说,“舒适感”和“享受感”首先来自于你的真实和坦诚。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能说的话,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切体验,比什么都重要。正所谓“不精不诚,难以感人”。但即便如此,仍得考虑听众的期望值和接受度——就算是“奉命演讲”,你所说的,也应当是听众愿意听的,是听众能够听得进的,是听众觉得有意义、有益处的。好的演讲者,应当研究听众的心理,真诚而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验。演讲的最大忌讳在于说假话、套话、空话、废话,说让观众、听众反感甚至恶心的话。

6,从形式上说,“舒适感”和“享受感”来自你“演讲”的“度”:一是态度,即你对主题的理解和主张,好的演讲,首先得有鲜明的态度,有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二是温度,即你的情绪和情感,所有演讲,都会有情绪和情感,但只有真实和真诚的,才能让听众感觉到你的温度;三是深度,这既包括时间的跨度,也包括空间的高度,更包括篇幅的长度——所有演讲,都会有时间限制,除开极端例子(如罗胖的跨年演讲),时间太长太短,都难演讲好。8分钟可作闪电演讲,18分钟可作TED演讲,再长的时间,就是讲座了。

7,除此之外,演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度,“适度”,尤其是“演”的适度。毕竟,演讲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的。即是说,所有的“演”,都是为“讲”服务,不能冲淡“讲”的意味,也不能影响“讲”的发挥。好的演讲,首先体现在“讲”得好,其次体现在“演”的适度。无论如何,你的“演”不能过度。适度的叫演讲,过度的叫演戏。那些上台后就身体变形、语调失真的演讲,只会让人觉得是在“看话剧”,而不是“听演讲”。

8,演讲是讲,讲座是讲,讲课也是讲,但不同的命名,意味着不同的方式和要求。讲课,侧重于知识的讲解,方法的传授;讲座,侧重于思想的传播,观念的影响;而演讲,更多是情绪的带动,态度的感染。所以,演讲需要有“演”的成份——但这里的“演”,不应当是虚假、刻意、造作的,而应是真实、自然、坦诚的。这一切,既会通过你的词语和句式体现,也会通过你的体态、动作、腔调、语气……表现。当然,你在台上的体态、动作、腔调、语气,也必须是真实、自然、坦诚的,才行。

9,演讲当然要有激情,但演讲并非只有激情。温情和深情,甚至,“道似无情却有情”的“冷情”,也可能成就好的演讲。即使是激情,也不只有慷慨激昂、动作夸张一路。有时,平静的诉说,可能远胜于高调的喧嚷。正所谓“有理不在言高”。好的演讲,绝非竹筒倒豆子,噼里啪拉,一味地讲说,而应像国画的“留白”,有停顿,有沉默,让人感觉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

10,就此而言,演讲其实有“演说”和“讲述”两种方式:激情洋溢的“演说”,固然能打动人心,温言细语、娓娓道来的“讲述”,同样能给人启迪和思考,给人力量和震撼。就像,雷厉风行是美,款款而来,也可能是美。歇斯底里的语调、夸张变形的动作,不仅会让人望而生畏,还会让人对你所讲的内容,持不信任态度——在听众心怀狐疑的情况下,你的所有表达,可能都是徒劳,你的所有分享,可能都毫无意义。

11,好的演讲需要有漂亮的语言,但这里的漂亮,并非“华丽”。对语言来说,反复推敲、精心修饰的,可能是漂亮,随意道来、素面朝天的,也可能很漂亮。好的演讲者,既知道言语的分寸,也知道措辞的谨慎;而笨拙的演讲者,往往喜欢堆砌词藻,或大量引经据典。须知,经典再好,也不是你说的,无论如何引用,也只是“引用”,更重要的是,是你“引”后的“用”——你要用它来帮助你的表达,辅助你的交流,而不是仅仅显示你的博学多知。

12,好的演讲,是会感人的,但感人的途径,绝非只有“卖惨”、“比惨”。过去我们听多了这样的演讲,现在仍然有很多愚蠢的人,在暗示和倡导这样的演讲。仿佛,没有付出和牺牲,没有绝症和死人,就不足以感人。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对“卖惨”、“比惨”的演讲,都很反感、厌恶。任何一件事,如果只让人感觉到付出和牺牲,感觉到绝症和死人,都不可能让人觉得舒服,更不可能让人愿意亲近。演讲是要表达主张或分享感受的,而表达主张、分享感受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把你所主张的东西的魅力,你所感受到的美好意味,呈现出来,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形象而直观地呈现出来。

13,事实上,好的演讲,除能够“感人”外,还应该能够“撼人”——让人通过你“演说”的内容,“讲述”的事实,感觉到触动、震动、撼动,从而生发出改变的意念、见贤思齐的冲动、向上向好的力量。某种意义上说,感人,只是让人有情绪上的感动,撼人,则是让人有灵魂上的撼动。感人,只是演讲的肤浅层次,撼人,才是演讲的最高层次——让听众固有的理念和认知的大坝,因为你的演说和讲述,而有所触动,有所震动,有所撼动,有所影响,有所改变,有所心动,有所行动,才是真正的好演讲。

14,一般说来,公开演讲是需要脱稿的,脱稿的前提是写稿、背稿。但写稿、背稿,并非是要你上台后,把写好的稿子背出来。那不是真正的演讲,而是“背稿”,或“照本宣科”。我理解的脱稿是,你得把写好的稿件,诵记于心,烂熟于心,在“登台演讲”的特殊气场里,把它们重新演说或讲述出来。即是说,尽管写稿时你需要字斟句酌,但演讲时,你绝不能只是背诵复述。你应当让你的演讲有真正的“现场感”,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台上的“复读机”。

15,尽管鲁迅先生说过,“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跑了”,再好的演讲,除了让人热血沸腾一阵外,可能难有真正的影响和改变。但我深信,人是语言的动物,人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也需要通过演讲来分享和启明。好的演讲,既以语言为工具,也以语言为艺术。而好的艺术,总是有益于人心、有补于世道的。听一个好演讲,就像听一首好歌,就算不会有精神的振奋,但多少会有情绪的安抚。

2019年5月23日

降落

据说,转发的人,

不仅手有余香,而且心有亮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