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黄生有书借,欢爸无书读
原创|黄生有书借,欢爸无书读
文/欢爸
时间/2019-12-11 01:58
【引言】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正文】原创|黄生有书借,欢爸无书读
昨日提到的《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先生的名篇,其散文《黄生借书说》中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更是家喻户晓,成为读书人的座右铭。
国人收藏书籍的不能说多,也不能说少,收藏之书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普通家庭的书橱里,基本上是从小读到大的教材和教辅书居多,然后几部经典名著、专业书籍、工具书、兴趣涉猎,大致也就这样了。
近日,转了转几处书店和图书馆,找不到当年老妈那个资料室的感觉,发现没啥可读的书,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外国书的译本偏多,从适合幼儿到中青年的书籍里,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写的。
为啥出版社喜欢出外国人的书呢?百思不得其解。
外国人的书里,除了一些专业书之外,大多数都是些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或者几种学科合而为一的,没觉得写的多好,读之可以,不读亦可以。
窃以为,两种可能性最大。
一来外国人的书利润大,二来国内作家、学者断档,也写不出来啥像样的书了,这可是个要命的事情。
如此说,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举个好小的例子,欢欢小的时候,我还真是用功了一番,看了将近四百本育儿理论,结果做了个汇总表,发现里边也就二十几本原创,真正有见地的,再把剩下的统计了一下,甚至能告诉你某部书是从哪本、或者哪几本里抄袭、整理出来的。
现今作者的书,粗制滥造的居多,著述严谨的少,国内如此,国外亦如此,只是那些国外的看上去挺能唬人罢了。
如今的读者,碎片化阅读、标题党居多,连我自己都这样。
看似满屋满架的书,真心值得读的,还是那些经典经得起考量、推敲,读烂书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读多了,还容易误入歧途,不仅不能读,还得今早清理掉,以免误人子弟。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著书立说,是件备受煎熬,又极其孤独的事情,吃得了这个苦的人,估计也没几个了。
读书,看似简单,识字就会读,然,能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读懂不易,不仅要能读得进去,还要能读得出来才行,把作者的认知、总结,化为自己的知识,何其难也。
无新书读的日子,很无聊,只得把旧书陈牍翻找出来,聊以自慰,也包括《黄生借书说》。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交流。
《黄生借书说》(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
原创丨嘉定嗨翻天(淮北人在上海/嘉定/2017.12.31)
养成阅读后,点“在看”的好习惯,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