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谈过葡萄酒行业的业务模式,整体来说,国内葡萄酒行业存在的某些模式弊端,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重重...

之前谈过葡萄酒行业的业务模式,整体来说,国内葡萄酒行业存在的某些模式弊端,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重重阻力,导致国内行业景气度一直都不是很高,有如下几点:
1.国内葡萄酒文化基础太过薄弱,这导致咱们国内对葡萄酒的口味培育基础较弱,我个人也喝过不少次,但都喝不太惯,让咱们中国胃习惯葡萄酒,真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口味培育,回归主流酒的难度依然很大,咱们年人均葡萄酒饮用量在世界来说,还是很靠后。
国内品牌葡萄酒一直很难通过中高端取得很好的议价权,从葡萄酒用户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几乎一半以上的人更认可国外葡萄酒,倾向国外葡萄酒品牌,因为欧美更具红酒文化基础(占世界总销售额的70%以上),品质也要更好些,由此这个东西就跟咱们白酒一样,可以被人们在社交方式上认可并饮用,像法国就当做日常餐酒,每年人均50升,而咱们国内很多人在饮用葡萄酒时,更注重饮用时的口感快感,缺乏对品质的认知辨识,人均只有两三升,跟外国不爱喝白酒一样,其中在葡萄酒中,有75%的货架销售为红酒。
从过去十年以来去看,进口葡萄酒的消费量占比从16%到如今的一半,之前法国葡萄酒曾占我国的半壁江山,之后被澳大利亚所侵蚀,当前看,法国澳大利亚智利西班牙意大利为主要进口国,平均看澳洲均价要高于法国,过去十几年以来,进口品牌通常比国产品牌要贵,这几年差距也在减小,进口量和进口额增速也在逐渐放缓,去年在经历澳大利亚葡萄酒反倾销调查后,进口量下降明显,中国葡萄酒的消费量从2016年以来就一路下滑,从180万千升到110万千升,国内产量在进口冲击下,也是一路明显下滑
2.葡萄酒的场景化消费迟迟没有打开,定位太小众,定位一直都处于很模糊尴尬的位置,在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人们对葡萄酒的场景心智停留在:西餐、高档场所,跟白酒啤酒的场景化消费差太多,甚至不如奶茶(小饿小困)、咖啡(第三空间),自饮用户占到有60%以上,这决定了其整体市场规模跟白酒相差万里,这是需求端很难打开的主因
3.社交属性没有打开,导致很难形成提价权,
高端白酒之所以能够具备强提价权,社交属性是决定性主因,这种社交属性主要是基于国内悠久的白酒社交文化,导致品牌酒之间竞争成等级森严的社交梯队,而葡萄酒在底层市场的社交属性还是比较差,简单说,你在酒桌上拿出一瓶品牌葡萄酒,别人很难说出价格好坏,也即共识度很低,由此,高端葡萄酒在国内过去十几年也很难打开市场,酒类的高价和提价,一半都是由社交来支撑,另一部分为成本和需求,由此,葡萄酒品牌本身所含有的社交等级元素并不多,品牌本身所带来的提价力也就此减弱
4.行业吸金效应较弱也影响了资本的涌入,看一看张裕就知道,行业龙头也只有10个多亿的利润,张裕还算是亚洲最大的生产厂家之一,跟白酒龙头470亿利润比起来,连零头都不及,葡萄酒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00多家,而白酒则是1500家左右,这就是行业吸金效应,正所谓大海养大鱼,这就导致用于行业成长的资金池也极其有限,像很多企业一年赚不了几个亿,用来做品牌建设的资金更是可怜,由此,咱们所熟知的“三秒钟葡萄酒品牌”也是寥寥,叠加文化基础薄弱,导致葡萄酒认证管理体系比较落后,行业内质量标准也不够完善
5.竞品品类多,从底层市场观察去看,葡萄酒的竞品并非其他品牌的葡萄酒,而是其他酒类,诸如白酒、啤酒、果酒、鸡尾酒、果饮等,都是葡萄酒在同一场景下的竞品,它首先是品类的竞争,其次才是品类之内品牌的竞争
6.难以凸显的差异化,由于葡萄酒的文化基础及国民认知比较薄弱,导致我们对很多深入的葡萄酒概念难以了解,包括葡萄酒等级标准、产区认知、窖藏级别、酒庄等级,甚至连干红和干白、葡萄酒和白兰地的区别都不知道,这使得行业被迫落入“同质化”,在葡萄种植上,主要是赤霞珠、品丽珠、解百纳等几个品种,同质化也比较严重,各品牌在价格竞争方面会更加激烈,要知道,国内有2万多家葡萄酒企业,规模以上企业200多家,而我们熟知的品牌却寥寥无几,七成市场由前三品牌之外的这些企业来分享
由于咱们对葡萄酒的文化基础较弱,议价权较弱,但同时由于国内品牌的市场推广、品牌塑立,叠加人们生活的越来越好,这就导致一个业内现象,那就是从过去六七年去看,国内高档葡萄酒的均价走低,而中低档葡萄酒走高,拿高档干红来说,600多一瓶的降到300多一瓶,低档则从五六十涨到八九十。
在品质要求方面,产区规划也比较混乱模糊,像法国,什么波尔多、勃艮第、香槟区等产区,左岸右岸什么土壤等都很明确,种植什么样的品种也是有数的,咱们的种植区还偏大区域化,不够细致精确,只能说是诸如新疆产区、宁夏产区等这样区域,像前期风靡国际的赤霞珠干红,到咱们国内却是全国化种植,品质参差不一,跟国外也有品质相差
质量控制方面,跟国外高端葡萄酒生产标准也是有所脱节,在国外真正好的葡萄酒,为了保证品质,是要限制产量的,每英亩的葡萄产量是有数的,而国内单宁夏葡萄种植规模就达百万亩,很多产区每公顷几十吨,但果实糖含量却大打折扣,不仅如此,种植中的水肥都是有讲究标准的,国内葡萄酒品质跟国外还是有一段距离要走的,国际业内人士认为至少150年,虽看似夸张,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当然,产区及质量控制也只是其中一环。
事实上,真正找到独属于适合咱们地域的葡萄酒品种,也是可以在国际上打开销路的,像阿根廷的马尔贝克,而咱们国内基本上都是以模仿的欧洲古老品品种为主,像赤霞珠、品丽珠、梅鹿辄、霞多丽市占率在90%以上
但要知道,即便国际上比较大的葡萄酒上市公司,像富邑葡萄酒集团,也只有十几个亿的利润
整体来说,国内葡萄酒行业在酒文化基础、口味培养、场景化消费、社交属性、品质差异化的凸显难度、跟国际中高端品质的差距等方面,的确有很多行业基因劣势,投资如同战争,应在最具优势的领域跟对手展开战斗,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葡萄酒跟白酒的立体竞争优势有天壤之别,一个文化扎根极深,一个似有水土不服,这也是我之前并未投资葡萄酒企业的主要原因,后续若在场景化定位方面打开突破点的话,葡萄酒企业还是有机会走牛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