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地缘政治下,对汉族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吐蕃的政策

西夏境内生活着党项、汉族、吐蕃、回鹘等众多民族,各个民族一起创造了盛极一时的西夏。在西夏,党项族是统治阶级,汉族在西夏的地位前期仅次于党项,到了后期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吐蕃在西夏的社会地位有所上升。虽然汉人在西夏社会地位并不算高,但汉文化对西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一、对汉族的政策

西夏主体民族是党项族,因西夏立国之初就与宋王朝战争不断,所以西夏境内的汉族处在被排斥地位。比如西夏文“汉”就是由“小”和“虫”两个字组成,这就是民族不平等观念,也是汉族在西夏总是受到排挤的证据。

汉族在西夏人口不少,大致占西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他同时向宋朝求赐书籍,仿中原王朝官制,完善西夏中央官制重用汉族官吏,提倡学习中原王朝礼制,穿戴汉族服饰。乾顺时期“始建国学,设弟子员三百,立养贤务以廪食之”。

乾顺时期建立国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封建御用人才,更是为了扩大西夏的统治基础。他也一改之前西夏立国方针,由尚武重法变为尚文重法,巩固了以儒治国的方针。

西夏儒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仁孝在位之时,他大力振兴学校,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各级学校,完善了西夏教育系统。并且开始发展科举制度,尊孔子为文宣帝,树立了儒学偶像。仁孝时期的斡道冲、曹道乐和骨勒茂才都是西夏自己培养的学者。

由此可见,西夏经历了继迁到仁孝的发展,十分重用汉族人辅助其统治,尊儒崇儒达到了一定高度。西夏吸收中原文化、选择儒学,中原传入西夏的法典、医药等方面的书籍,可以丰富西夏人民的社会生活知识,确保西夏社会建立完善的制度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西夏时期建立了大量的学校,教授儒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个民族的思维。西夏自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大力引进中原官僚体制、法律、礼仪等制度的民族政策,以助西夏建国建制,从落后蛮荒走向文明开化。合理科学的民族政策有助于建立和谐民族关系,推动多民族政权健康发展。

西夏政权对汉族的政策可以说会直接影响其政权的稳定与否。汉族人在西夏境内居住在河西走廊一线,主要从事经商、农业和手工业。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所制定的用来处理民族问题、调节民族关系的准则和依据。

为了保证各个民族和谐发展,西夏采取开放的民族通婚政策。族际通婚在西夏王室盛行,更深刻的体现在西夏王室中的汉族后妃身上。西夏通婚有皇室和民间两种,在乾顺之前西夏主要是以门第为主的族内婚制,这样可以同一些周边大族结盟形成稳定的政治军事统治同盟集团。

随着西夏汉化的加深,乾顺以后后妃汉族女子增多,还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影响朝政。谅祚死后,下一任皇帝秉常年幼,谅祚皇后梁氏把持朝政,穷兵黩武大举进犯宋朝,为了转移国内阶级矛盾以获取党项贵族支持。

在后期梁氏还曾囚禁过秉常,以至于宋朝以此为借口大举伐夏,导致两国人民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乾顺妃子曹氏是汉族人,也是下一任皇帝仁孝的母亲。仁宗妃子罗氏亦是汉族人,也是下一任皇帝纯祐的母亲。

这一转变是因为这一时期西夏社会儒学发展迅速,上层统治者受汉文化影响颇深,汉文化渗透进党项社会在婚姻上的体现,也说明了这一时期西夏开放的民族政策。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代表党项族的利益,所以他们对待境内其他民族不太平等,有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西夏初期与以汉族为主体的宋朝战争不断,因此汉族人在西夏的地位十分微妙。尤其是在党项统治者接受汉族“四夷”观念以后,汉族人是不被党项人视为同心一体的。但是西夏统治者很理智地认识到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出于统治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西夏对汉族的政策是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的,往往积极的民族政策可以促进王朝的健康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也会进步。消极的民族政策却会对王朝的前进产生阻碍,比如西夏早期屡次对北宋发动战争,虽然西夏取得了胜利,却也给他们的人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

史金波先生提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民族不平等,民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取得优势地位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不例外。西夏统治者虽然看起来对汉族人民政策非常开明,其实并非如此。党项人虽然十分重视汉族人才选用。

但是朝堂上领班宰相从始至终都是党项人,汉人和吐蕃人并没有资格担此要职,还有全国左右两厢设立的十二个监军司,监军使以上职务不能由汉人担任。从实际出发,西夏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排斥汉人,他们利用汉族人才巩固西夏统治的稳定。

二、对吐蕃的政策

吐蕃是西夏境内另一个重要民族,西夏在文化上蕃礼、汉礼共同使用,文字上也是西夏文和汉字同时流行。在唐朝时期西夏领土属于吐蕃,吐蕃王朝灭亡以后,他们的随军部落便留下来同当地人杂居,就地繁衍生息。

但是一开始吐蕃人在西夏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两族关系也较为紧张,常时关系开始缓和,西夏开始与吐蕃通婚。从西夏中晚期开始,藏传佛教在西夏迅速发展,提高了吐蕃在西夏境内的地位。选用吐蕃族官吏。

建国前西夏境内就拥有了很多吐蕃人,元昊刚刚继位之时,曾在军事上进攻过唃厮啰,使双方在此后数年中冲突不断。由于这个原因吐蕃人在西夏政权中虽然可以任职,地位却不高。其中西蕃指的就是吐蕃,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吐蕃在西夏的地位甚至不及汉族。

不过吐蕃人在政界和军界担任的职位都不算高,他们可以在西夏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是统治者的一种民族制衡措施,保证境内各民族可以相安无事。 重用吐蕃高僧。在统治者支持下,佛教在西夏境内发展十分迅速,历代统治者都曾举办过修建佛塔和译经活动。

西夏中期开始,聘请吐蕃僧人翻译藏传佛教经典弘扬佛法,使藏传佛教开始在西夏传播。因为吐蕃高僧在西夏社会地位要高于普通民众,甚至高居帝师、国师之位,也提高了吐蕃族在西夏境内的地位,在吐蕃僧人的帮助下,西夏大败金兵。

党项与吐蕃的族际婚。党项族与吐蕃联姻由来已久,在党项内迁以前,松赞干布就曾娶党项王的女儿茹雍妃洁莫尊为妃。公元 1072 年,西夏第一次与吐蕃和亲是在环庆之战后,董毡率军入侵西夏,被宋朝授予锦州刺史。

西夏梁太后十分紧张吐蕃的强大会给西夏带来灾难,为了巩固其统治,便企图以联姻之策和吐蕃联合,她以爱女嫁给董毡之子蔺逋比。第二次是公元1102 年,乾顺嫁宗室女于吐蕃首领唃厮啰孙怀德。联姻使西夏与吐蕃之间的紧张局面有一定缓解,可以使吐蕃族在西夏境内获得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虽然因为藏传佛教、吐蕃高僧和夏蕃联姻等原因,吐蕃人在西夏的地位得以提高。但西夏政权对于吐蕃人还是有一定防备心理的,政府中很少有吐蕃人担任政军界要职,是为了避免其通敌叛国。西夏之所以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政策,是因为在建国初期西夏需要汉族传统文化建立官制和汉族有识之士把中原发展经验带给他们,让西夏发展步入正轨。

在西夏发展渐渐步入正轨后,又因与宋朝战争频繁,联蕃抗宋就成了西夏最好的选择,与吐蕃联姻更是第一选择。藏传佛教与党项原始宗教十分相似,藏传佛教的进一步传播也可使统治者较好地掌握人民心理。

西夏用不同的政策把其他各族团结在政治核心周围,使西夏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稳定。它不仅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当今社会我国民族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教训。

三、结语

自始至终宋夏之战都是一场掠夺成性的战争,虽然在这场战争中西夏屡战屡胜,但西夏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连年战争只会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由于西夏入侵规模逐渐扩大,北宋驻军增多,军费开支增大使得国库空虚。

当西夏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以战胜者的姿态向实力强大的宋朝提出缔结合约之时,宋朝很快就同意了。宋夏双方摒弃前嫌,开始由战争走向和平,因为和平可以使双方社会经济都得以发展,宋夏双方的使节开始频繁往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