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钦:桥之遐思
桥之遐思
河北武强 马永钦
桥,有的矗立在山间潺潺的两溪之间;有的连接一座隔江相望的繁华都市;有的横跨在绵延千里的大江两岸……但无论在哪里,它们都肩负着同一使命:迎送来往的车辆或行人。
在我老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桥。小时候,我经常走上去玩,那时还是一座小木桥,走在那小木桥上似乎有颤巍巍的感觉,还真有些胆怯。人们来来往往,各种各样的人,大的,小的,几乎每天都要从这桥上经过,白天小桥上热热闹闹的。可一到晚上小桥就静悄悄的了。小桥下,水流很清,也很浅,偶尔有鱼儿玩耍而溅起的水花,低头一看,天上的星星们都“掉”在了小河里了。
如今,小木桥早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敦厚结实的水泥桥。这座桥,不管风吹雨打,总是弯着身子,撑在河上,多年来,它究竟把多少人马车辆送向对岸,它究竟被多少人踩在脚下,究竟支撑着多少负担,除了它自己,没有人知道。它就在这里撑着,在这里默默奉献。
看到这座桥,我想起了我们辛勤的老师。老师如桥一样,无数的学子踩着他的肩膀走向明天,自己却甘为人梯,默默无闻。
夜幕下,老师在窗前静静地为同学批改作业,备课。阳光照耀时,老师又站在讲台上,望着下面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传道、授业、解惑。多少粒粉笔灰染白了他们的鬓角,多少个寒来暑往,单薄了他们的身躯……但他们依然无言,那样默默地、辛勤地在岗位上坚守,他们,不是桥的化身吗?
老师是我们生命中的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是老师的肩膀这座桥,把我们送向美好的明天!
其实桥与山水、与历史文化艺术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桥是诗人笔下的宠儿,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艺术品。世间各式各样的桥,都会让人感受到艺术的伟大成就。
说到此我不由得想起坐落在西湖之上的“断桥”。“断桥”是漫步西湖白堤的必由之路。站在桥上,西面孤山,南边外湖、北侧里湖,远眺近观,西湖神髓,尽入眼帘。桥畔有一水榭——“云水光中”,东邻“望湖楼”“餐秀阁”等亭台楼阁建筑,给人描绘下耳濡目染、领略西湖美景的神来之笔。断桥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几段重要故事情节发生在这里。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京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子湖依旧是当时模样,看断桥、桥未断、却寸断了柔肠……”那是一段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听来催人泪下。
还有那久负盛名的赵州桥,在漫长的1400多年的岁月中,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仍金刚不坏,屹立不倒,巍然于河面上。它的弧形如同一张弓箭,桥面有栏槛望柱,宣泄洪水十分美观。又雕有栩栩如生的龙兽,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仅传承着文明,它连起两岸,缩短人们的距离。桥上桥下,梦回隋朝,有太多太多的古老浮影——好似看见有孩童手摘莲蓬嬉戏玩耍;有恋人兜兜转转在桥上重新相遇;又有怀才不遇的诗人暗自神伤……千百年来,它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承载了多少生命的故事,永远也不会落下帷幕。
卢沟桥因与“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等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为中国人民所牢记,因此,它所承载的历史仿佛也比其他古桥沉重的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全面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从此中国军民便开始了长期的英勇战斗,这座建于宋代的古老桥梁,便成为了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象征。直至今天,卢沟桥头和宛平城墙上的累累弹痕仍旧在向人们控诉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讴歌着中华民族奋勇抗争、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
桥是无私的、朴实的,桥也是辛勤的。每一座桥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简介:马永钦,中学语文教师。几十个春秋畅游在文字的海洋里,自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所感必有所记。曾发表教研论文146篇。业余喜欢写作,散文、随笔、故事、诗词散见于多家报刊及网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