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真假火石红?真相在这里
01.宋龙泉窑荷叶盖罐盖沿内侧一圈涩胎火石红(故宫博物院藏)
在有点年代的瓷器上经常能在胎釉结合处、露胎处等地方看到一种橘红色、橙红色或是褐红色的现象。我们一般叫这种现象叫做火石红,它是由于胎釉中游离的+2价铁被氧化形成+2价铁的一种特殊显色现象。
两种争论:
关于火石红产生的时间,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个是瓷器在出窑之前便已产生,另一个则是在出窑之后由于特定环境产生。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多年以来一直未有定论。但是Sue却认为,辩证精神并不一定最终要有个孰是孰非,关键在于否合理,能否解释固有现象。火石红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十分清楚的——游离+2价铁、潮湿的环境、有氧氛围,这样的必要条件大概率是在瓷器出窑之前才能具备,但也不能否认在某些极为特殊的环境之下也具备产生火石红的条件,只是概率较小,十分少见。
前世与今生
02、宋龙泉窑青釉碗(故宫博物院藏)
03、元青花釉里红贴塑花卉纹罐(元青花研究所藏)
就目前的存世瓷器情况来看,火石红大致出现于唐代前后的瓷器之上,但在当时并不多见。或许是胎土含铁量的增加,也或许是制瓷工艺的变化,宋代开始火石红现象在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影青等器物上较为多见,如图01至03。到了元代还出现以露胎火石红为装饰的器物,如图04,由此可以推论,蒙元时期,火石红现象的成因和产生技术已基本被窑工掌握,不少器物的底足也存在自然析出的火石红现象。
05、明洪武青花缠枝菊纹碗底足(故宫博物院藏)
06、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托盘底足(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早期特别是洪武年间,器物的纹饰、风格与造型都颇有元朝遗风,火石红现象也时有见到,特别是还有一类露胎器物底足全为层次均匀的火石红色,如图05、06,这种现象应当是刻意为之,或许与“洪武尚红”的风气有关。明代中期之后特别是满清一朝,制瓷工艺大幅提升,胎土和釉料配方也不断改良,火石红现象逐渐变少,大片火石红现象则更为少见。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明清时期的火石红现象多是出现在青花器物之上,五彩、粉彩及其余的单色釉瓷器上不多见。
以火石红看年代
示例一:龙泉窑瓷器火石红前后变化
07左·宋龙泉窑鬲式炉-右·清雍正仿龙泉窑鬲式炉
08民国仿龙泉窑鬲式炉
火石红在宋元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十分常见,且时代特征明显。龙泉窑的火石红一般出现胎釉结合处有一条颜色较深的火石线,由于胎土成分和淘洗程度的不同,宋代龙泉窑瓷器上的火石红色深且为黑褐色,如07左,而元代之后龙泉窑瓷器上的火石红则更淡,色呈红褐色、橘红色,如07右、08.
示例二:
09.左·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右·清雍正仿宣德青花折枝花 果纹梅瓶
精细器物的品控十分严格,是较少见到火石红的,但是有一类青花官窑器物上还是会在底足出现浓重的火石红,如09左,09右,清代的火石红甚至比明代器物更为浓重,这种现象应是刻意而为,估计是清代窑工刻追求前朝古朴,自然的工艺风格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以火石红看真假
10、左·元代钧窑盘—右·光绪仿钧窑盘
11、新仿康熙五彩大罐底足
12.新仿元末明初龙泉窑大盘
瓷器有新仿、老仿之说,火石红也不例外,如图10左,自然产生的火石红深浅过渡自然,胎釉结合处有一圈极为细密的火石线,而光绪仿的火石红如图10右,不仅色呈深褐且浮于胎面,甚至有着过于明显的刷痕,差别甚是明显。
然而,新仿的火石红如图11,12,并不是由铁自然析出形成,呈鲜艳的红褐色不柔和,无老器的油性光泽,也没有浓淡过度变化,宽厚的火石线也规律平整,让人生疑。
Sue有话说
火石红是偶然形成,并不能作为断代依据,只能作为看年代、辨真假的一个参考,这是我们首先应当遵循的一个原则。而且,如今火石红的产生原理、形成机理已经是被掌握得十分娴熟,可以通过诸如人工加氧、调换窑位、停火延时封窑等手段产生自然的火石红现象。所以,在给陶瓷断代时,不仅要看火石红的新老,还要结合胎、釉、彩、款、料等多方因素来进行综合判断,既不偏听、也不偏新。还是那句话,踏实向学,谨慎买入,一旦存疑,理应审慎。
我是@话瓷说sue,一名年轻的艺术品鉴赏估价师,以踏实向学的心态和学友们分享收藏知识,交流历史文化,欢迎各位师兄师姐加关指点,共同探讨,共赏珍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