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不死,孤不安”,中医千年死斗为哪般?

中医理论文化历史科普第三十七弹。

上一篇我介绍了有关阴阳与五行的联系问题,评论区里有网友就中华文化古典哲学传统的“短板”问题对我发问。

别误会,我可不是说网友的发问有什么问题。只是这个评论突然让我意识到,传统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的一个“坏毛病”,那就是“普天之下,唯我至尊”。

可能有中医粉又要不忿了,先别急着骂我中医黑,因为只要你了解中医的发展历史,你一定能明白我所说的。

那就是中医的发展全过程里,自始至终都在与其他医学理论争夺“天下唯一”的地位。

我来帮大家梳理下这个过程。

上古时期,中医的理论体系其实并非由《黄帝内经》的“内经学派”一统天下,同黄帝齐名的还有扁鹊学派,也就是“经脉学派”。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经脉学派”和“内经学派”长期并存,共同构建起了上古时代中医的学术体系。

可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华文明开始走向大一统的发展方向,随之而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也影响到了医学领域。

随着董仲舒等黄老道家的崛起,“内经学派”开始对“经脉学派”进行打压和排挤,成为两汉一直到三国时期的主流医学。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脉学派”又再次崛起,“内经学派”开始边缘化。

“内经学派”的再次崛起,则要等到隋唐时期了。自此后“经脉学派”几乎被“内经学派”碾压,彻底的从传统中医学术体系中消失。

所以中医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到隋唐时期,这两派一直都在激辩到底“谁是正统”?最终以“内径学派”的胜利而告终。

你医为这就完了?

当然不会,隋唐结束之后,金元的中医迅速引来了第二次大的“内斗”,这就是“金元四大家”的出现。

这就是中医内部根据对于临床医学实践结果的认知不同,产生了4个大的派别,分别是:

刘完素的火热说派。

张从正的攻邪说派。

李东垣的脾胃说派。

朱震亨的养阴说派。

这四个派别其实已经从认知上开始“颠覆”《黄帝内经》了,这也是有赖于当时比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所致。

但金元四大家的出现,其实意味着中医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门派分裂。这四个派系继续延续了“经脉学派”和“内经学派”的“坏毛病,彼此之间互相不认可,继续争论不休,目的也没有变化,还是在争夺“天下唯一”。

这一争就又是几百年,直到清朝的黄元御、陈世铎等开始系统整理古典中医文献资料,这才又在中医内部逐渐凝聚共识,大家才又能以统一的面貌来面对世人。

那接下来呢?

自然就是中医遇到“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医学的大举入侵。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传统中医学界也没别的事可干,继续与西方医学争对错,只不过这次遇到的对手太强,在西方医学全面的优势下,甚至引发了中医存废的争议。

纵观整个中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逻辑线条,那就是中医非常强调自身的“正确性”、“统一性”。视其他医学/学派为“异类”,两者之间先不说谁对谁错,先要争出个“唯一”方可继续发展。

在这里我真的不是吹捧西方医学,至少在医学领域,西方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类似的“争夺”,医学的发展自始至终都在遵循“实证原则”,那就是你觉得你比我正确,那就拿出可以查证的证据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盖伦通过解刨学推翻了神宗主导的医学体系,而维萨里又通过人体解刨推翻了盖伦基于动物解刨的人类医学。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后又推翻了各种体液学说。

所以西方医学自始至终没有一个“无错的经典”,而只有不断的“颠覆经典”。只要社会大环境允许(文艺复兴),人类医学的进步就不能被束缚在具体的一本书(例如《黄帝内经》),或者话语权掌握在某个权威(例如某医大师)口中。

经典古籍和权威人士不是摆在庙堂里供人顶礼膜拜的,而是拿到学术论坛和临床试验供人颠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