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大将军”朱泗治水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镇国大将军”朱泗治水
——新市民间故事(六)
作者:张明儿
(提要:朱泗“治水”故事源出于明朝陈霆《仙潭志》记载,朱泗治水创造了“西河口”人文奇迹,它是新市古镇得于1700多年的繁华发展最重大的动力因素。此篇故事,本人在2018年2月13日央视四台《记住乡愁》节目上,详细描述了这一故事)
新市古镇地处江南水乡,有着比较明显的湿地特征——海拔低、河床浅,年雨量落差大(700—1700毫米),所以经常发生涝灾和旱灾。新市的名字出现,以及它能够成为历史上重要的商业文化重镇,应当归功于西晋时一位叫朱泗的人,他开展了一场造福子孙、彻底改善生存环境的大规模治水活动。
朱泗出生在新市,后来成为“东晋镇国大将军”。相传,此人十岁时就长得人高马大。每年夏天,朱泗都会目睹到家乡干旱的困境,亲眼看到家门口的河流慢慢变浅,最后完全干涸,然后城里的男女老少一起,出郊外辛苦取水的场景。随着自己长大,每次干旱取水他也参加了,和家人、邻居一起前往西面郊外的洋溪去担水。长长的取水队伍,扛抬、挑担都有,有青壮的男子,还有年迈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大家取水非常艰难。当朱泗二十岁左右,他已经成为新市的担水主力了,领导和组织大家去担水,保证着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水。
随着年龄长大,朱泗便有了对水的思考。朱泗毕竟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有教养、有雄心壮志的“四有”青年,这时,他便想到眼前这样的取水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干旱取水难的问题呢。他和几个同伴一起,化了大量时间进行河道考察,因地制宜,最后制定出“西郊引水、开渠挖河”的合理治水方案。
他把这一方案告诉了本地百姓,有一些人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做,犯不着,年年旱灾,也不是年年这样过吗?又何必兴师动众,劳命伤财,忍一忍算了。朱泗对此反复讲道理,把引水造福子孙的道理讲得很明白,他的真诚之心最终感动了大家,说服了大家。就这样,一套合理的治水方案终于确定下来:“西郊引水”,把西面苕溪的漾河开一大口,把水从西面引进来,然后贯穿与南面大河的通道。
方案一确定,就在西晋的某一年,约公元200年底及300年初左右,某年夏天就展开了一项史无前例、热火朝天的治水工程。一支支治水队伍建起来了,朱泗处处走在前,做在先。场地上担挑扛抬,大家齐心合力,出力的出力,出粮的出粮,日夜赶工。就这样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苦努力,引水河道终于开挖好了,朱泗又巧妙地在两个河道关键段落的位置上,开挖深潭以用于蓄水,形成了“西潭”与“南潭”,这便成为迄今尚存的历史文化工程遗址——西河口。又在新河道上筑了桥,这便是迄今尚存的“朱家桥”,后称“保宁桥”。当河水从郊外流进来,百姓们拥在河边的两侧,开心地狂欢起来。
自那以后,新市每年都会发生的涝灾与旱灾的面貌得到改变了,生活环境也改善了,这就大大吸引了周边村邻来此定居。公元309年,这里发生了一件外地人向新市大规模迁徙的大事,远离新市二十多里有一处地方叫“陆市”,那边因大水涝灾,有数千人大规模向新市迁徙,并从此安居下来,这些“陆市”人把这里叫“新市”,此后,这里很快就形成了人口规模相当的小城了。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