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学工具书的鼻祖:《全芳备祖》
《全芳备祖》是一部植物学的专门类书,南宋陈景沂辑撰。全书60余万字,著录307种植物。该书所辑资料以宋代诗文作品为主,收录大量文人墨客之赋咏,其中不乏存世文集不载者,是宋代文集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源,堪称宋代文学之渊薮。20世纪30年代,赵万里先生编《校辑宋金元人词》,曾用之考校;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更加以据引辑补。《全芳备祖》是研究我国农史、文学、史学、植物学的一种重要资料,此书宋刻本已中土失传。据推测,原刻约在元至元四年--明万历元年(1338-1573)之间,即日本室町时代传入日本一部,即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宋刻残本一种[1]。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杨宝霖在《〈全芳备祖〉刻本是元椠》一文中考证此本为元椠本[2]。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家驹在《关于〈全芳备祖〉版本问题》一文中也持同样观点[3]。
《全芳备祖》前集卷一至卷十三、后集卷十四至卷十七已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三五评价:'虽唐以前事实赋咏纪录寥寥, 北宋以后则特为赅备, 而南宋尤详, 多有他书不载及其本集已佚者, 皆可以资考证焉。'因此,《全芳备祖》成为后世重要的辑佚书。明天启年间,王象晋据之编成《群芳谱》、陈耀文辑《花草粹编》;清汪灏等编《广群芳谱》、朱彝尊和汪森辑《词综》、沈辰垣等辑《历代诗余》、厉鹗编《宋诗纪事》多据其补遗[4]。可见,《全芳备祖》的文献价值和学术地位。
1 域外珍籍回归故里
珍籍《全芳备祖》回归祖国的历程,吴德铎先生在《〈全芳备祖〉跋》中进行了详细记录。吴德铎(1925-1992),我国著名农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农史学会顾问,是《中国农学珍本丛刊》的倡议人,参与主持《全芳备祖》、《农政全书》等农学古籍的重印出版工作,贡献突出。
《全芳备祖》是一部宋以降从未鸠工重锓的珍籍,且日本迄今也仅存宋刻残本。基于此,吴德铎先生提议影印这部珍籍,并提出以日本皇宫所藏宋刻本作为底本最为理想。但是,对日本皇宫所藏的珍品是否可以复制毫无把握。机缘巧合,日本中国史学家天野元之助教授听闻上海发现了《农桑辑要》的善本,来信了解情况,吴先生借机提出复制珍籍的愿望,并敦请他鼎力相助。天野元之助博士(1901-1980),是研究中国农业史的著名日本专家,也是专攻中国农业史的第一位外国学者,曾在中国工作生活长达22年,著有《中国农业史研究》和《中国古农书考》等。通过天野先生的努力,此事得到了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桥本不美男先生、森县先生、内阁文库木藤文代先生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组织的热情相助,森县先生在代表书陵部所作的答复中说:'既是有意义的学术出版,我部无妨予以考虑。'[5]由于日本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我国农业部的赞助,宋刻《全芳备祖》残本的全部照片(450余叶)于1979年10月运抵北京。在中日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使这部珍籍的影印件珠还故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在中日两国的学术界广为传诵。
2 第一次影印出版
《全芳备祖》回归祖国以后,得到国内学者重视。1982年,农业出版社以此为底本,所阙部分以1956年华南农大转抄徐乃昌积学斋旧藏手抄本补配,合为完璧,第一次影印出版,精装2册,列为'中国农学珍本丛刊'的第一种,广为流布,使这部湮没七百多年的植物学巨著化身千百,不孤不秘,再传于世。
该书经专家鉴定,是书被列为的农学珍本,文献价值极高。书名为赵朴初题签,钤有'中国农学珍本丛刊'阴文印和'农业出版社'阳文印,装帧设计古朴典雅。书名页题写'全芳备祖',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宋陈景沂著,1956年依据北京图书馆藏徐氏积学斋抄本抄录,钤'华南农学院图书馆藏'之印。书前扉页印有1980年1月,廖承志为祝贺该书出版题写的'中日友好万古长青'墨宝,作为中日友好的纪念。该书收录历史学家周谷城《中国农学珍本丛刊总序》,华南农业学院梁家勉教授《宋刻全芳备祖影印本序》,日藏宋刻本八部分册封面图,书后有吴德铎跋。据《全芳备祖》影印本序可知其书内容轮廓和命名大意,序记:'是书专辑植物(特别是栽培植物)资料,故称'芳'。据自序:'独于花、果、草、木,尤全且备','所辑凡四百余门',故称'全芳';涉及有关每一植物的'事实、赋咏、乐府,必稽其始',故称'备祖'。'[6]
辑者生平,不见史传。梁家勉序称:'南宋陈咏辑。咏字景沂,号肥遯,又号愚一子,浙江天台人。'[7]陈景沂自少聪颖明敏,博览群书,苦学不辍。弱冠之年出外游学,先后在浙西、临安、姑苏、金陵、两淮等地教书。宋理宗时上书论恢复,不报,遂专意著述。认为'大学充教,格物为先,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于是,陈景沂'晨窗夜灯,不倦披阅,记事而提其要,纂言而勾其玄'[8],搜集古今图书资料,探求大自然原理,著成《全芳备祖》。收集三百余种植物,备述其起源、特征、形态、性味、分布、用途、演变以及历史掌故、风俗传说,后又有增补、修正有关诗词文赋,力求齐备,编为一帙,开古代以植物为对象的类书之先河。
影印本《全芳备祖》分为前后两集。前集二十七卷,为花部,著录花卉植物128种(附录10种)。前集总目、卷一至卷十三为手抄本,半叶11行,行19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每卷之首冠以'天台陈景沂编辑,建安祝穆订正'。在前集卷四、卷九、卷十二之三处可见刻印不全的钤印,应为'华南农学院图书馆藏'之印。卷十四至卷廿七为刻本,板框高15.3厘米,广10厘米,半叶13行,行24字,刻印基本清晰,偶有着色不均,可见破损修补之痕迹。从卷十四宋刻本开始,每卷首题有'天台陈先生类编花果卉木全芳备祖卷之十四,江淮肥遯愚一子陈景沂编辑,建安祝穆订正'。后集三十一卷,分果部、卉部、草部、木部、农桑部、蔬部、药部共七部分,著录植物183种(附录38种)。后集总目中卷一至卷十三为宋刻本,总目记为'新编花果卉木全芳备祖总目'。目录页有钤印,色淡难辨,应为日本宫内厅藏书印。后集卷十四至卷十七为手抄本,卷十八至卷卅一为宋刻本,著录同前集。
《全芳备祖》影印出版后,文献价值颇丰,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特点有三。一是其纲目结构编排比较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见表1)。因而,在我国的辞书中,它是一部编排较为科学、体例谨严的专科辞典。吴德铎曾誉其为'中国最早的植物学辞典'[9]。二是其所辑资料内容极为丰富,网罗植物品种众多,篇幅规模甚巨(见表2)。陈景沂序记:'北宋以后则特为赅备,而南宋尤详,多有他书不载,及其本集已佚者,皆可以资考证。'基于此,该书成为宋集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源,为文献学界所重视。三是其为我国植物学工具书的鼻祖。《全芳备祖》与《群芳谱》、《广群芳谱》、《采芳随笔》有嬗递渊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芳备祖提要》记:'明王象晋《群芳谱》, 即以是书为蓝本。'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成书,清汪灏等编《广群芳谱》,则是对《群芳谱》的扩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查彬著《采芳随笔》,亦有扩充和发展。杨宝霖在《〈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草木卷与〈全芳备祖〉》一文中阐释了《全芳备祖》与《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的内在联系,指出《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中,关于记载花果草木的卷二十二至卷六十一的四十卷实为《群芳备祖》的简编本[10]。
表1 《全芳备祖》纲目结构
纲 | 目 | 例(梅花) | 记述 |
事实祖(凡3目) | 碎录 | 上林苑有朱梅、同心梅、紫蒂梅。--西京杂记 | 记载历代书籍对该种植物的记载和出处,如科学知识、故事、传说等。 |
纪要 | 梁何逊在扬州,法曹廨舍有梅花一枝,逊吟咏其下。后居洛,思梅花,再请其任,从之。抵扬州,花方盛,逊对花彷徨。--杜诗注 | ||
杂著 | 欧阳文忠公极赏疏影暗香之句,而不知和靖别有一联'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胜彼二句,不知欧阳公何缘弃此而赏彼耶。--苕溪渔隐评 | ||
赋咏祖(凡十目)17类 | 五言散句 | 人怀前岁别,花发去年枝。--梁元帝 | 收集历代诗人对该种植物的咏颂。 |
七言散句 |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韩文公 | ||
五言散联 | 空山有佳人,寒林弄孤芳。晓分天女白,夜夺嫦娥光。--韩子苍 | ||
七言散联 | 调鼎自期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月娥服御无非素,玉女精神不尚妆。--张大潜 | ||
五言古诗 |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何逊 | ||
七言古诗 | 梅花耿耿冰玉姿,香(杏)花淡淡注胭脂。两花相娇不相下,各向春风问(同)索价。折来双插一铜瓶,旋汲井花浇便醒。红红白白看不足,更遣山童烧蜡烛。--杨诚斋 | ||
五言八句 |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还应律,先发应春台。--齐己 | ||
七言八句 |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杜工部 | ||
五言绝句 |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晋陆凯 | ||
七言绝句 |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冬)雪未销。--戎昱 | ||
乐府祖 | 菩萨蛮 |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东坡 | 收录与本植物有关的词,分别以词牌标目,如浪淘沙、南乡子、蒲庭芳、浣溪沙、菩萨蛮、清平乐、西江月等。 |
西江月 |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 |
表2 《全芳备祖》目次内容
目部 | 卷次 | 卷数 | 内容 |
花 | 前集卷一至卷二十七 | 共27卷 | 梅花、牡丹、芍药、红梅(腊梅)、琼花、玉蕋、海棠、桃花、李花、梨花、杏花、荷花、菊花、岩桂、葵花、百合、牵牛、凌霄、酑醾、紫薇、杜鹃、蔷薇、金沙、木香、柳花、木兰、桐花、万年枝、朱瑾、佛桑、茶花、水仙、瑞香、樱桃、石榴、芙蓉、茉莉、萱草、石竹等。 |
果 | 后集卷一至卷九 | 共9卷 | 荔枝、莲、藕、菱、芡、橘、柑、橙、金橘、甘蔗、橄榄、餘甘子、榅桲、甘露子、梅、杏、桃、梨、石榴、杨梅、枇杷、柿、枣、胡桃(松子)、栗、银杏、榧、瓜、木瓜、李、柰、樱桃、葡萄。 |
卉 | 后集卷十至卷十二 | 共3卷 | 草、芝草、虞美人草、菖蒲、苔藓、萍、荇、菰、蒲、芦。 |
草 | 后集卷十三 | 共1卷 | 芭蕉、木绵、薜荔、藤萝、蓝、茅、蓬、莎。 |
木 | 后集卷十四至卷十九 | 共6卷 | 松、柏、杉、槐、椿、竹、杨柳、枫、榕、楸、榆、桐、豫章、石楠、柟、灵寿木、椰子、桄榔、楮、棕、棕榈、黄杨、樗栎、桦、荆、水清木、海棕木、女贞木、七叶木、桫椤木。 |
农桑 | 后集卷二十至卷二十二 | 共3卷 | 榖、稻、米、麦、豆、桑。 |
蔬 | 后集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七 | 共5卷 | 筍、蕨菜、枸杞、蔬菜、元脩菜、瓠、茄、薤、韭、葱、姜、菌葚、木耳、芸薹、蔊菜、决明、首蓿、藜藿、荠、藤菜、芜菁、莴苣、芥、菘、菠薐、苋、芹、蓴菜、蒿、荇、茭白、芦筍、豆腐。 |
药 | 后集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一 | 共4卷 | 茶、人参、茯苓、术、肉豆蔻、丁香、甘草、辰砂、钟乳、茱莄、皂荚、仙灵毗、白头翁、益智、覆益子、杜若、芜蘼、兔丝子、地黄、椒、芎、槟郎、扶留、薏苡、黄精、金樱子、麦门冬、紫苏、胡麻。 |
3 配补更接近原本的抄本
影印本第一次以全貌,展现出这部珍籍的非凡价值。但是,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全书取材不够严谨,所辑文字偶有错讹脱漏,下注出处或有或无,甚至有张冠李戴的现象,以致唐圭璋先生有'非校不能用'的告诫。因此,对《全芳备祖》诸本间的参校显得十分重要。明清以后,《全芳备祖》多有抄本见于著录(见表3),如丁丙八千卷楼藏抄本、孙星衍藏抄本、孔广陶岳雪楼抄本、北大藏张氏抄本、古处阁抄本、郑振铎藏抄本、方惠功藏抄本等,这为诸本的校勘提供了方便。杨宝霖在《〈全芳备祖〉版本叙录》一文中考述,在众多抄本中,以丁丙的八千卷楼藏抄本最为接近宋刻本,其书名、编者、订正者及后集目录所题书名与刻本相同,此本与日藏刻本也最为接近。[11]该本今藏南京图书馆,素纸抄写,线装8 册,半叶9 行,行18 字。扉页有丁丙亲笔题跋,序目之页有'胡氏茨村藏本'、'十万卷楼藏书'、'钱塘丁氏藏书'、'八千卷楼藏书印'、'江苏省图书馆善本书'等印鉴。
表3 《全芳备祖》诸抄本
序 | 藏本名称 | 现藏地点 |
1 | 丁丙八千卷楼藏抄本 | 南京图书馆 |
2 | 孔广陶岳雪楼抄本 | 广东中山图书馆 |
3 | 方氏碧琳琅馆藏本 | 国家图书馆 |
4 | 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 国家图书馆 |
5 | 张氏本 | 北京大学 |
6 | 西谛(郑振铎)藏本 | 国家图书馆 |
7 | 古处阁抄本 | 北京大学 |
8 | 结一庐藏抄本 | 上海图书馆 |
9 | 孙诒经藏抄本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0 | 袁昶藏抄本 | 国家图书馆 |
11 | 红兰馆藏抄本 | 国家图书馆 |
12 | 四库本(有文渊阁、文津阁等) | 国家图书馆 |
13 | 群碧居士藏抄本 | 上海图书馆 |
14 | 清华大学藏'定本'抄本 | 清华大学 |
15 | 孙星衍藏抄本 | 北京大学 |
16 | '李馥'藏抄本 | 云南大学图书馆 |
17 | 徐氏积学斋抄本 | 国家图书馆 |
18 | 1956 年华南农大复抄徐氏积学斋本 | 华南农大 |
19 | 缪荃孙藏本 | 浙江图书馆 |
20 | 燕京图书馆抄本 |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 |
21 | 吉林省图书馆藏抄本 | 吉林省图书馆 |
22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抄本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23 | 台湾'国家图书馆'藏乌丝栏旧抄本 | 台湾'国家图书馆' |
24 | 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旧抄本(汲古阁毛氏抄) | 台湾'国家图书馆' |
25 | 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旧抄本 | 台湾'国家图书馆' |
26 | 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旧乌丝栏抄本 | 台湾'中央研究院' |
27 |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抄本 | 美国国会图书馆 |
28 | 日本大仓文化财团藏明抄本 | 日本大仓文化财团 |
继农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通行本之后,该书的《四库全书》本、上海辞书出版社所藏汲古阁抄本陆续影印梓行,尤其是作为电子书纳入《四库全书》、《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大型古籍全文数据库以后,颇便读者使用。
2014年11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芳备祖》点校本,是该书第一部标点整理本。为该社《浙江文丛》的一种,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程杰教授和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王三毛副教授点校,精装4册。此本仍以日藏宫内省残本为底本,配补最为接近宋刻本的丁丙八千卷楼藏抄本,相比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的通行本,更为完备,嘉惠学林。
[参考文献]
[1]戚志芬.中国的类书、政书和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9-71
[2]杨宝霖.《全芳备祖》刻本是元椠[J].黄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72-76
[3]吴家驹.关于《全芳备祖》版本问题[J].图书馆杂志,1987(6):50-51
[4]刘蔚.《全芳备祖》文献疏失举正[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吴德铎.《全芳备祖》跋[J].读书,1982(4):107-108
[6]陈景沂.全芳备祖(日藏宋刻影印本)[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2-3
[7]梁家勉.影印《全芳备祖》序言[J].学术研究,1981.6:112-114
[8]陈景沂. 陈景沂自序//全芳备祖(日藏宋刻影印本)[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9
[9]吴德铎.《全芳备祖》述概//文心雕同[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244-249
[10]杨宝霖.《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草木卷与《全芳备祖》[J].文献,1985(4):160-173
[11]程杰.《全芳备祖》的抄本问题[J].中国农史,2013(6):1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