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六大历史文化”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古镇 “六大历史文化”
作者:张明儿
新市的建镇历史至今也逾一千多年,而真正的成市之史则推向更远。虽说关于“新市”形成,史载有“陆市迁徙而成新市”之说,其实,新市之地在“陆市迁徙”之前,早已“水陆环绕,舟楫通利”了。朱泗将军在“陆市迁徙”之前便生活在新市的地域上展开了浩繁的治水活动,这是一个史家不争的事实。现在当我们综观新市的历史,看到新市如此灿烂的历史文化,令我们动容,而最能体现新市的历史文化,重点是以下六项:
一、水文化,惊世骇俗
新市古镇的历史,是一部水的历史,从开创到发展都与水紧密相关。可以说,新市得益于水,又开发了水的智慧,让水为百姓生活创造极致优雅的舒适条件。
从地理位置看,新市正处于运河与苕溪两大河流相遇的地方,这是浙北任何一座古镇都没法与之媲美的优势水文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上帝既然如此眷顾它,就让这块土地产生了治水英雄、开城英雄、宗教大师、文化名人,让新市成为浙北首屈一指的古镇,不成此业,绝不收兵。
新市的水文化,最大的体现在于西晋的先人朱泗开挖河渠,用一条西河口,解决了古镇的水患,引发运河与苕溪之水的交汇神话,引来十多里处受到水患罹难的陆市上千民众迁徙,把一处极为普通的浙北湿地,建设成“水陆环绕,舟楫通利”的“仙潭国”。其次,新市水文化体现在道教的渗入,产生了近乎玄幻小说里的“三潭、九井、十八块”的美丽设计,文艺大于实用,但这些却让新市古镇的文化变得高深,充满对八邻四乡的吸引,创造了千古神奇。
二、道教文化、全面设计
新市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浙北、乃至全国同等规模的古镇,也是绝无仅有的。新市的“仙潭”传说与一位历史上南北朝江南道教大家陆修静有关。根据新市姚永奎先生与徐传忠先生的撰文,新市整座古城的水利布局、桥梁布局、街巷布局都与道教有着紧密结合且布局有致,不漏纤毫,就像现在的政府市政建设部门一样,进行了地理、行政、文化、生活的多方面研究设计。
三潭:即新市的“东潭、南潭、西潭”,“三潭”之说,起于道教“三生万物”学说,寓于“天地人合一”的道理,大手笔。
九井:将新市现有的九口古井,按“北斗七星”加“左辅”、“右弼”两星,总为九星排列,隐示应对天上的九皇君星,充满神秘、对应、暗力的味道。
十八块:新市形若神龟,地分十八块,而十八笔划恰好是“遁”。喻为新市这一神龟,有灵性,可对付各类天灾,新市百姓生活在神龟的背上,保持着平安泰顺的幸运。
“七十二座桥”与“三十六条巷”:“七十二座桥”即应对了道家所说的“七十二地煞”,“地煞”泛指凶神恶鬼,比喻恶势力,用石桥把这些凶神恶鬼镇住。“三十六条巷”即应对了道家所说的“三十六天罡”。“天罡”是指正义刚劲的力量,有了“三十六天罡”,人间所有的邪恶都会被收伏。
桥梁的“八卦”、“五行”命名:经过上千年的修整,新市逐步形成一套道家“八卦”、“五行”的桥梁命名。“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方神兽)”,则新市镇:东为青龙桥,西为白虎桥,南为朱雀桥,北为玄武桥。镇南的桥名与“天”有关:步云桥、朱雀桥、云头桥、景云桥。南潭四周的桥名则以“升天得仙”命名:望仙桥、驾仙桥、会仙桥、圆觉桥、大观桥、聚福桥。镇东桥名多示“财运”之意:兴隆桥、阜民桥、孩儿桥、万年桥、普济桥、安庆桥、长寿桥、清风桥、明月桥、顺济桥、万象桥、永丰桥。镇西桥梁则多示“平安”之意:安康桥、普安桥、太平桥、保宁桥、永宁桥、万安桥。镇北桥梁多示“文化”之意:状元桥、虹桥、大成桥、文运桥、发祥桥。镇中桥梁以“五行”命名:环龙桥、会龙桥、启龙桥、飞龙桥、跃龙桥。
街道的“五行”命名:仙潭西、东、北、南、中的主要街道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如:自西进来的街称“西安街”,自东进来的街称“东升街”,从北进来的街称“北平街”,从南进来的街称为“南昌街”,中间称“仙潭”。
三、城防文化,完备无缺
新市自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建镇以来,城防建设逐年完善,涉及粮仓、兵营、政府办公、城关安保、河道安检等方面,建立宠大的城防体系。主要有:
两大官府粮库,即杨家仓,常平仓。
两大官府管理机构办公驻处,有东衙为“河泊所”(建于东栅顺济桥西侧),西衙为“巡检司”(建于西栅马公桥西侧)。
“屠家堡”驻扎兵营,宋元两代屯兵。
“五关栅”之处设立更楼,分别在东栅(又称“东关”)镇东(普济桥下)、南栅(又称“南关”)镇南(圆觉桥下)、北栅(又称“北关”)镇北(状元桥下)、西栅(又称“西关”)镇西(万安桥下)、小南栅(聚福桥下)五处的关栅,设立用于城防警卫的更楼,每更鸣锣以警盗。
在廿八条街的河道上设立栅栏,以作城卫布防。
四、宗教建筑文化,奇葩独妍
新市的宗教建筑文化,堪称一奇:儒、释、道、耶稣、四教并列,这在江南所有古镇之中,开出了历史文化的奇葩。主要有:
宣梵院、潮音庵。
刘王庙及永灵三庙:西庙、东庙、南庙。
三贤祠、报本堂、东岳行祠、佑圣祠堂、康王祠、刘宣教祠。
陆仙楼、觉海寺、慧通寺、双塔寺、明因院、海会禅院、观音殿、弥陀阁、佛阁、塔院、三官殿、三官楼、蓬莱道院。
天主教堂、育婴堂。
五、香市文化,异军突起
“香市”是江南特定的商贸集市形式,是江南最初的商贸雏形。新市“香市”文化起源于东晋以来历朝历代对本地民族英雄大将军朱泗庙的加爵封谥,吸引更多更远的民众来这里烧香敬神。明朝正德年间陈霆编纂的《仙潭志》中记载了这些祭祀盛事,宋元佑元年,镇东人民以走祀不便,分建了“东庙”,北宋期间,又在新市南栅,为解漕运祈神佑护之需,单独建了“南庙”。这样的话,新市古镇为一个神像建造起护神庙就有三座,反映出祭祀活动人满为患,车水马龙,形成历史上新市“香市”文化的起源。
新市“清明香市”是从明代后期从“庙会”的社祭形式转入“香市”的入寺敬香形式,香市文化的规模与内容更为宽泛和广阔,“清明香市”基本是以“觉海寺”为中心。清朝康熙年间由程之彭先生编纂的《仙潭文献》“节令”一卷中对新市古镇“清明香市”进行了记载:“大赛春社,景物繁华,士女杂沓,前后月余,近乡妇女无不入市,托以拈香祀蚕,盛极一时,而觉海寺、东岳庙为最闹。”
综观新市“香市”文化的发达,主要标志在于,一是庙宇特别多,二是集市形式多样,三是由“香市”而衍生出新市古镇用于烧香进寺蜡烛生产的“芯梗”业。
六、方志文化,独一无二
据新市沈华生先生研究发现,新市古镇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反映在方志文化上更是属于江南古镇的独一无二,首屈一指。据不完全统计,新市古镇历代编纂的方志有十部之多,这是举世罕见的文化奇迹。具体有:
1、明代里人胡嗣宗顺天年间编纂的《仙潭事迹》、已佚。
2、明代里人陈霆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编纂的《仙潭志》。
3、明代里人胡道传编纂的《仙潭续志》,已佚。
4、明代里人胡道传续编、里人沈戬谷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补订的《仙潭后志》。
5、清代里人程之彭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修的《仙潭文献》(存世仅为残卷)。
6、清代里人潘谷于顺治年间(公元1638—1661年)编纂的《仙潭志略》,已佚。
7、清代里人胡尔嘉修于顺治、康熙年间(公元1644—1722年)的《仙潭志补》,已佚。
8、清代陈尚古修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的《仙潭志余》,已佚。
9、清代里人沈赤然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的《新市镇续志》。
10、清代里人费梧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修的《新市镇再续志》。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