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墨迹大合集,赶快收藏
看完记得一键三连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
行书《兰亭序》
《虞摹兰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褚摹兰亭序》卷,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
宋拓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 纵26.0厘米 横66.0 厘米
定武兰亭序(宋拓定武柯九思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小楷黄庭经》(摹刻本墨拓)
《小楷佛遗教经》(摹刻本墨拓)
《小楷东方朔画赞》
《小楷乐毅论》(越州石氏本墨拓)
《频有哀祸帖》(摹本)
《孔侍中帖》(摹本)
《姨母帖》(摹本)
《初月帖》(摹本)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摹本)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
《快雪时晴帖》(摹本)
《丧乱得示二谢帖》(摹本)
《七月都下帖》(摹本)
《上虞帖》(唐代摹本)
《行穰帖》(摹本)
《雨后帖》(摹本)
《远宦帖》(摹本)
《寒切帖》(摹本)
《干呕帖》(摹本)
《袁生帖》(摹本)
《游目帖》(摹本)
《长风帖》(摹本)
《大道帖》(摹本)
《妹至帖》(摹本)
《大报帖》(摹本)
《其书帖》
《旃罽胡桃帖》(敦煌石室临本)
《瞻近龙保帖》(唐人临本)
《汉时帖》(前二行为唐人写本,后段为元赵孟頫补数书)
《十七帖》(墨拓)
《官奴帖》(墨拓)
《唐怀仁集圣教序》(墨拓)
《唐吉兴福寺半截碑》(墨拓)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