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龙泉窑你会辨认吗?认识这些让你不做冤大头!
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最 后形成的一个青瓷名窑,其文化内涵丰富,生产规模极为壮观,是南北两大瓷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是官民瓷业相互关联、相互激荡的结果,是中国青瓷工艺发展的历史总成。
元代龙泉青瓷烧造量大,风格与南宋不同:器型大、胎体厚重;胎色为白中带灰或淡黄;釉色为粉青带黄绿,光泽强,釉层是半透明;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刻、划、印、贴、塑等,以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豪迈奔放,纹饰以云龙、飞凰、双鱼、八仙、八卦、牡丹、荷叶等为主。另外,还有出现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专注烧制青瓷没有错,青瓷毕竟是龙泉窑的特色,问题在于没有创新。自从南宋烧制出粉青和梅子青以后,龙泉窑几乎没了新的突破,到了后期只能烧制出粗劣的瓷器,那么被历史淡忘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龙泉窑青瓷的釉色极为丰富,皆浓翠莹润,恰似青梅色泽的梅子青;有粉润如玉,半透明的粉青,还有青中泛黄,釉面光泽较暗的豆青。其青釉釉面滋润而无浮光,釉汁极少有流淌,釉色精美,呈色稳定,釉面没有开片。而越窑青瓷釉色较暗,为艾青色;耀州窑的青瓷釉色青黄,缺少纯净滋润。龙泉窑的釉属于石灰碱釉,流动性差,有较强的玉质感,在放大镜下可见大量均匀密布的微小气泡。一般来讲,北宋早期龙泉窑瓷器的釉为淡青色,釉层透明,表面光亮。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釉为青中带黄,釉层薄,并有较多的开片。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釉色青翠,极少开片,没有流釉现象。
龙泉窑也烧过“秘色瓷”,宋人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庄绰一生大约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县做官,足迹遍及京西、淮南、两浙、福建、江西、荆湖和广南,交游甚广,见闻颇丰,其记载应比较可信。从这一点来看,“秘色瓷”的第 二阶段是后来居上的龙泉窑青瓷产品。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进贡的瓷器数量很大,《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世家二(吴越钱氏)“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俶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事”。又《宋会要》:“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朝,俶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事”。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当时贡奉北宋太宗的秘色瓷器达十万多件,如此巨大数量的贡瓷应该不是在自愿条件下进行的,而这样庞大的生产量也是越州窑所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越窑因为各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导致南方的制瓷中 心向龙泉窑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传入龙泉,一批优 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龙泉窑以担负“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自身发展的契机,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第 一名窑。
龙泉窑址位于浙江省龙泉市,离福建省最近,因为当时与国外贸易比较多,进行出口一般从福建运输,海运条件很便利。
史上记载,在南宋时期,无论官窑民窑,均以追求粉青、失透釉色为上品,明代学者文震亨《长物志》载:哥、官、汝窑以粉青色为上。而开片则只在谈及哥窑和官窑才会提及,所以起初龙泉窑开片釉面并不是当时所追求的。在烧制粉青失透釉为目的的时候,面对龙窑的复杂环境,虽有高超的烧制技术,但成功率仍是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