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 箍桶匠 “修理大小脚盆,打箍打油”
小时候,在小巷子里时常听到“修理大小脚盆,打箍打油”的吆喝声,那是箍桶匠来了。这些人一般也是走街串巷,肩挑担子,嘴里吆喝着。其实真正箍桶的不多,多是修桶的,夏天时,有许多人家的水桶、脚盆漏水了,急等着箍桶匠来修。箍桶匠便在旧得发暗的水桶脚盆上敲敲打打,烂木片、锈铁箍全换上新的,破漏处便用捣烂的细麻丝和油泥堵上,再不会漏的,你就放心大胆地用吧。
在木匠手艺中,有“方作”和“圆作”之分,箍桶匠属于后者,擅长制作水桶、马桶、脚盆、洗澡桶等圆形的木质容器。箍桶匠是一个很古老的行业,而且生意一直不错。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民间仍有不少承袭此业的手艺人。
箍桶匠的箍桶担,担子的一头有一个椭圆形的木桶,高约30公分,桶盖一半是固定的,另一半是活动的,可以自由开启,桶内放置各类工具,干活时,这个桶也当凳子坐。使用的工具除了木匠正常使用的斧头、刨子、锯子以外,还有3件特殊的工具,如圆刨、圆凿、板凳刨。圆刨是“革字头”的形状,用于刨桶的外面;圆凿的凿头,呈半圆形,用于铲桶的里面;最令人好奇的是箍桶匠板凳刨,特别大,约有80厘米长,12厘米宽,看上去颇像一条长凳。更奇怪的是,这刨子为了省力只装两条腿,一头高,一头低,而且刨口是朝上的。
除了这些工具,麻丝与油泥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制作油泥,也是箍桶匠的一项绝活。油泥是用桐油和石灰膏按一定比例,经过较长时间揉拌而成的,其成分比例完全靠箍桶匠自己凭感觉和经验掌握,既不能太硬,又不能太软。
当然箍桶匠并不仅限于修修补补,给他一些材料,也会箍一只新桶。长短刨、大小锯、三分凿二分凿,在一堆木块之间,不停地锯,凿,刨,一地的木花,一地的长短木块,跟孩子们玩积木似的,拼凑起来,箍两圈铁箍就是一只小巧玲珑的水桶。奇怪的是那木块偏是不多一块不少一块,那铁箍的尺寸也不大不小刚刚好,小水桶的腰还是鼓出来的,鼓得很好看——这就是手艺人的高明之处,得有几分灵气的。别小看做桶,因为全部是手工的,光工序就有开料、推刨、开眼、钻钉、落底、箍桶、上油等十几道。
现代工艺讲究用铁钉,但铁钉进水容易生锈膨胀,反而不利于木桶使用,所以,老箍桶匠用的是“老法头”的竹钉,要用竹子切削过后,制成大小不一的竹钉,才能“钉进”木眼中。
按照一个老箍桶匠的话来说,箍桶可也是相当讲究的,桶板需整齐划一,才能确保拼装合缝无间;铁箍勒得松紧有度,方可箍得实实严严,有的老师傅的木桶不需涂漆,却照样可以滴水不漏,此外,还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落底”,那就更难了,要通过开槽才能将底板装上,稍一疏忽就会造成漏水隐患。做好后,还要上两层桐油保护木料。
箍桶匠的绝活是箍“腰子脚盆”和箍马桶。腰子脚盆和马桶都是女人私房用的。过去的妇女是不上公共厕所的,家里也没有抽水马桶,只有类似于倒扣礼帽一般的那种木马桶(也叫围桶)。
马桶对于女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一来稍有纰漏,可就要满屋子臭味了,因此箍马桶须特别小心,异乎寻常的讲究,上、中、下三道箍一定要用最合适的铜箍(也有铁箍),松了不行,会掉下来的,太紧也不行,时间一长箍就会炸的。得反复用斧头敲得结结实实。箍好桶,放水试一试,确实没问题了才放心地刷上油漆,刷得红彤彤亮光光的。
箍马桶,最是考验箍桶匠的真功夫。而一个箍桶匠若是马桶箍得好,箍出了名,他也就不愁没生意了。夏天,是箍桶匠活计最忙的一段时间,许多人家闲置了大半年的澡桶漏水了,急等着箍桶匠前来修理。有时候,他们走到一个地方,就能干上十天半月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制的水桶等逐渐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这些塑料桶既不怕摔,也不怕漏,更不用每年去修理,因而渐渐取代了木制马桶、澡桶、脚盆等古老的容器,它们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现在,它们只能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成为人们对昔日生活记忆的一个符号,而在小巷子,早已听不到箍桶匠的吆喝声了。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