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安 | 湖源“龙鳞坝”网红探微
■湖源“龙鳞坝”网红探微
孙承安
30年前,我曾经在湖源小樟村工作过两年。可就是这个我所十分熟悉的偏远山村,因为在溪里建了一道可供人们玩水的“龙鳞坝”而突然成了网红之地。2019年8月的一天,我也忍不住怀着诧异和好奇的心情前往打卡,一看,原本寂静的湖源溪上竟然真的到了人满为患的程度。
在湖源溪里享受夏日清凉的惬意,我早已没有再下水去体验的必要,于是,我只是站在湖源大桥上,尽情欣赏眼前的奇观。四处青山,满目苍翠,一潭碧水间,一道道白练,层层叠叠,哗哗流淌。比肩接踵的游人,光着脚丫,在溪水中或驻足站立,或缓缓涉行。脚板与圆润的卵石亲密接触,心灵与清澈的溪水默默对话。置身其间,最乐的非孩子们莫属,玩水嬉闹,忘乎所以。如果乘坐一架直升机,从空中俯瞰下来,简直就像是在一口偌大的铁锅里,有无数饺子在水中翻腾。呼朋唤友,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而这些大大小小的“饺子”,便来自城市。
目睹此情此景,我思绪不已。小时候,很羡慕大城市,长大后才慢慢知道,世界上原本没有城市。我们人类的原始祖籍,都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山西蓝田的公王岭、云南元谋的上那蚌、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之类的乡间,无一例外。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尤其是工商业的发展,或因“城”而“市”,或因“市”而“城”,城市才逐渐出现。在农牧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城市发展非常缓慢,重要的城市均为具有政治统治功能的都城、州府等。直至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同时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一般认为,城市的繁荣,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具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能成为城里人曾经是乡下人梦寐以求的渴望,以致政府把缩小城乡差距作为体现社会公平的民生大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城市人口迅猛增加。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乡下人, 享受着在城镇就业的便利,享受着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享受着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的城市优质资源。
然而,城市的功能是多元的,城市尽管繁华,却难以满足人居的全部需求。在城里住得久了,人们渐渐意识到,并不顺畅的交通、并不宽敞的居住空间、并不新鲜的空气等等,其实真不如乡村。特别是近些年,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绿水青山的诱惑力日益凸显。于是,人们回归乡村的愿望与日俱增。即便没有在乡村建房定居的可能,利用节假日到乡间走走,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故如今假日经济应运而生,农家民宿遍地开花,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盖源于此。
到湖源“龙鳞坝”,只为能呼吸到比城里更清新的空气,嗅到城里没有的泥土芳香,能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与清澈溪水肌肤相亲,能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享受乡村特有的宁静。因为,人类原本来自自然,无论进化到什么程度,希望亲近自然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对绿水青山的依恋矢志不渝!
因此,要让城市更宜居,或许是湖源“龙鳞坝”网红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由此看来,改造江滨西大道让市民亲近江水,恢复阳陂湖湿地拓展市民休闲空间,进一步改善富阳城区及周边的生态,这些惠及民生的项目,应该是深得民心和功德无量的。
孙承安老师
作者简介
孙承安老师,1951年10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30余年,后供职于富阳区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富阳区第6届政协委员。已出版《且行且思说教育》《蛙声》《在龙门读中国》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