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猴票120万,印刷时因废票超过一半,工人们只能撕开拼凑
十二生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第二姓名”。1950年,作为贺年,日本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邮票,可直到建国30年后,我国还没有出现关于生肖题材的相关邮票。
(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邮票-日本邮政1950年)
1979年元旦,著名邮票设计家邵柏林去看望画家黄永玉,二人在“文革”时期建立起的深厚友谊一直延续至今。这次登门邵柏林想请黄永玉绘画一组动物题材邮票,黄永玉在答应的同时也在思考,画什么呢?
黄永玉首先想到了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名叫“伊喔”,是七十年代一位朋友送给他的宠物,而1980年正值猴年,于是黄永玉向邵柏林提出一个建议“何不发行一组生肖邮票呢?”并表示“十二年一轮我都给你们画!”
(黄永玉绘画作品《猴子》-1992年)
邵柏林觉得是个好主意,一面和黄永玉约好一周后取稿,一面回单位向领导复命。
1979年1月9日,看到画稿后的邵柏林异常兴奋,因为画稿上这只活泼可爱的猴子如果能够成为邮票,那一定是枚精美绝伦的生肖邮票,于是邵柏林拿着装裱好的画稿直接送到了邮票发行局,并等待下一步消息。
(生肖猴票画稿)
在邵柏林焦急的等待中,距离1980年猴年越来越近,因为他知道,一旦错过1980年,那这幅猴子只能再等12年了。
十个月后的11月6日,《关于每年发行“年票”的请示报告》才在新任局长宋兴民的签发下正式进入审批议程,到了11月12日审查同意,距离庚申年邮票发行的最后期限还剩95天。
(北京邮票厂-1959年)
由于时间紧迫,报告通过的当天,邮票发行局就向北京邮票厂下达了紧急任务,要求以雕刻影写的方式印制《庚申年》邮票500万枚,并特别说明该票将于1980年春节前发行。
雕刻版常用于人民币和邮票的制作,是最为复杂的印刷工艺之一,雕刻版在印刷前需要雕刻者伏在放大镜下刻制钢板,因钢板的唯一性,雕刻版也是至今最常用的防伪印刷工艺。
(雕刻版工艺流程-挪威1991年《雕刻邮票》小全张)
这种印刷方式最大的好处是线条立体感强,形象逼真,富有层次感,而这些特点正好符合画稿中猴子毛发的生长规律。
可在邮票试印时,影写版的红色底纹总是透过雕刻线条向上泛红,于是邵柏林又画了一个黑色底稿,用于覆盖红色底纹。
(T46《庚申年》邮票细节)
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多年没有印刷过雕刻版邮票,库房里的雕刻版专用油墨早已干结,一些还能使用的油墨也因为太过黏稠导致印刷机无法工作。
计划经济时代,想要买到新的油墨最快也要六个月时间,庚申年的脚步可不等人,于是工人们开始尝试各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雕刻版线条凸起明显)
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稀释,工人们在黏稠的油墨中加了入无色透明的混合剂,印刷机是动起来了,可印刷出的线条因为稀释而变得不够黑亮,凸起的效果也变淡了。
后来工人们又向里面加入了铅印墨,这才中和了颜色的淡化,达到了雕刻版的印刷效果。只是铅印墨不是邮票专用的快干墨,导致邮票不能马上干燥,一张一张叠在一起,下层的邮票直接把上层的邮票污染了。
(猴票背面的“挂脏”)
这种情况在邮票中叫“挂脏”,是一种不合格的情况。于是工人们又赶制出许多晾晒架,在架子上分层晾晒已经印好的猴票。
即使这样做,猴票的成品率也只有百分之四十多,也就是说有多一半猴票都是废票。
为了减少损失,一些“挂脏”不是很严重的邮票被工人们撕下来拼接在一起用以完成计划数量。这种拼版一般情况下最少是四分之一版,而一版80枚的猴票由于成品率太低,拼版的规格只能降低到四枚,到印刷完成,实际成品入库的只有443.16万枚,远没有达到500万枚的计划印刷量,而完整的大版更是微乎其微了。
(T46《庚申年》猴票大版张)
1980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大众对于邮票还没有收藏意识,虽然猴票的印刷经历了不少波折,但猴票在发行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甚至在一些大城市,还出现过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在街边推销猴票的摊位,一些销售人员还被迫自掏腰包购买过猴票。
(拍卖记录)
不过随着集邮的兴起,中国第一枚生肖邮票还是展现了它“龙头”的威力,从8分的面值一路涨到13000元,大版更是在近些年涨到了120万元的高位,成为八十年代至今,唯一位列中国珍邮行列的邮票。
参考文献:
[1]新中国邮票七十年
[2]中国邮票辨伪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