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书,会读书的人,身上带有三种气质,且好运不断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民族历经千载风雨,文明历程从未间断,这其中,也离不开经史子集的功劳。
我们都知道,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国的汉字一直在进行演化,哪怕是最为古老的甲骨文,到目前为止,也能够被我们破译和读懂。
自古以来,史官都是一支独立的官吏群体。他们手中从未停下过的笔墨,连接着华夏文明的前世和今生,以及更为遥远的未来。
因此,华夏民族自古便是一个善于学习,爱好读书的民族。我们在古圣先贤的奠基中汲取智慧的结晶,将其运用到当下,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融入生活和学习之中。
学过历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到目前为止,哪怕科技日新月异,哪怕社会的车轮轰轰向前,在当下很多领域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回溯到两千五百年前,从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论中搜寻解决问题的答案。所以,仅从这一点上来看,读书对我们思想道德建设以及人生蓝图的规划,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从古往今来的例子上看,但凡常读书,会读书的人,身上总是会体现出三种气质,在为人处世的问题上不仅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且还能不断的交好运哦!
这第一种气质就是我们所说的“精气”。
“精气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道家的典籍中,通俗来讲,精气神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我们的灵魂,一旦精气神不足,我们整个人也就会保持着一种萎靡不振的状态,不仅会对生活和学习丧失应有的动力,甚至还会引起许多疾病的产生。
而书籍本就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补充品,因此在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也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精气神。这样一来,长期保持读书的好习惯,也有利用提高我们的精气神,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同样也可以缓解我们的疲劳,保持不懈的动力和活力。
在我上高三的时候,各种试卷和题目便如排山倒海般向我压来。在最开始的一个月里,长时间在学海中遨游,真的感觉自己很难在支撑下去了。
好在我的父母并不是一味追求成绩的人,在对我日常活动的管控上,抓得也不是特别严。所以,我为了缓解自己心中这种即将成型的厌学情绪,便主动在网上买了一些名著经典。当然,我个人其实也比较爱好国学,尤其对先秦诸子的学论著作很感兴趣。
就这样,在平衡了阅读课外书籍和题海战术之后,之前那种郁闷的心情很快就一扫而光了,就连班主任都夸我一天比一天有活力。直到最终高考,我也没有感觉太过紧张,也考上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所以说,多读书对于我们精气神的培养和提升,真的是一种特别便捷且有效的方式,如果你现在正为高考为感到烦忧的话,不妨也可以试一下哦!而精气神一旦提了上去,做什么事都会特别有劲头,被人表扬的次数一多,好运自然也就来了!
第二种气质就是“雅气”。
所谓雅气,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儒雅。
值得注意的是,儒雅和娘娘腔在本质是两码事!儒雅随和的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很少会发生争执或口角,而对于我们这些与其交往的人来说,同他们交往,也总会给人以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我们大学教授文学鉴赏的老师,就是一个饱览群书的中年人。毫不夸张地讲,但凡是近现代的中外名著经典,没有一本是他没看过的,所以在刚刚开学的时候,他不用教案就能够将每本书里的情节和名言记得一清二楚的本事,也着实替他圈了一波粉!当然,我也是他的“粉丝”。
不仅如此,阅读的书籍多了,在眼界开阔的同时,也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对我们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可谓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读书多的人,总会给人以一种儒雅随和的感觉呢?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文学的作用就是为我们揭示社会和人心最为真实的一面,阳光的一面也好,黑暗的一面也罢,都是我们所曾经经历,却又不敢面对的那一部分真相。而当我们过多的接触文学作品之后,我们就会形成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三观。当然,在不接触危险类文学作品的前提下,这种三观的形成不仅是我们独立思考的一种直接体现,同样也可以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客观冷静的对待,少了一些情绪的波动,也就多了一份真诚的流露。
所以,在这种因读书而培育出的雅气的萦绕下,身边也就自然少不了许多知心朋友,朋友越多,眼前的路也就越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呢?
这最后一种气质,自然要属“贵气”。
贵气可不是谁都能够培养出来的哦,身上带有贵气的人,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他人人生道路上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贵人。我们之前说,雅气的培养是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而贵气的培养,则是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只有当我们将书本中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后,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知识的不断积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翻越人生的巅峰,也同样可以为他人指点迷津,为他人的航船提供一盏明灯。
不过,我本人现在也还没有培育出这种气质。虽然遇到过这一类的人。但至于如何完美的将这种气质培育出来,我修炼的还是远远不够。不过,我将更加努力地去奋斗来达到这一目标。
最后,如果你非常喜欢读书,祝愿您在具备了精气和雅气之后,也能够成功培育中这种只有读书人才可能具备的贵气!
人生的路还很长,但未来就在眼前!常读书不是要读死书,更不是要死读书!而是要求我们真心去领悟书中所蕴藏的道理,然后利用它来更好的建设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