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适合闷泡吗?它能轻松毁掉一款优质白毫银针,你还敢继续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古人对“小”,历来不敢小觑。
老子曰:“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而就连刘备去世前,给儿子阿斗的遗诏中也写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那封遗诏写于白帝城永安宫内,刘备当时已经衰弱到无法执笔,只能口授。
而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刘禅这个儿子。
就像所有的老父亲一样,他很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他,让他可以完全领悟,保住自己辛苦打下的这一片江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顺便,稳稳当当地当个帝二代。
奈何,这位老人戎马一生,颠沛流离,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人生作一个总结,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乎,决定只说一条人生箴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便是支撑他从涿县一步步到益州的关键。
谁能想到,一代枭雄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竟然说出了两句心灵鸡汤。
因为他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鸡毛蒜皮的恶事做多了,也会习惯成自然,最终无药可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
泡白茶,也同样离不开这个道理。
在很大一部分茶友的心中,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只要茶叶的品质够好,随便怎么泡都好喝。
殊不知,正是因为某一个小小的细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18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大家也陆陆续续收到了自己所买的白茶。
其中有一位茶友,喝过了2021年的一级白毫银针后,觉得有些苦涩。
看到“苦涩”二字,心里暗暗觉得不妙,照例还是询问了对方的冲泡方法。
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茶汤的滋味与正常表现有出入,往往问题出在了冲泡方式上。
果不其然,根据茶友所说,自己在冲泡白毫银针的时候,闷了足足1分钟才出汤。
呃……果然又是闷泡惹的祸。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这样的暴力闷泡法下,茶汤想不苦不涩,都有点难度。
茶友继续说道,“之前我喝别家的白毫银针,觉得滋味太淡了,卖家就教我闷1分钟再出汤,难道不是所有白茶都这样吗?”
当然不是!即便同为白茶,也有优劣之分。
而适合闷泡着喝的白毫银针,想必内含物质十分的匮乏,才能越闷越好喝。
原因为何?这还需要从头说起。
要知道,一款优质的白茶当中,含有充足的茶氨酸,以及少量的、不超标的茶多酚和咖啡碱。
如此一来,便组成了白茶茶汤丰富多元,层次多变的口感。
而在茶叶当中,呈苦涩味的物质,正是茶多酚和咖啡碱,所有白茶中都含有,白毫银针自然也不例外。
到了冲泡的时候,茶多酚和咖啡碱的释放速度更快,而茶氨酸的释放速度反而慢一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
一杯快出水而来的茶汤,即使茶多酚和咖啡碱的释放快,但沸水和茶叶的接触时间短,它们还来不及过量释放。
故而,在快出水的情况下,白茶茶汤里的各种物质都是正常的,合适的,可以被味蕾所接受的。
喝下去以后,清甜爽口,鲜香醇爽,滋味极佳。
反之,如果采用的是闷泡,让茶叶与水长时间的接触,苦涩物质便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来势汹汹。
当优质白茶经历了闷泡以后,定然是又苦又涩,因为汤水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早已超出了标准,超出了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
有些茶友,因为自身的口味较重,所以并不觉得浓酽苦涩,反而认为其茶味更重。
但事实上,长期摄入过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身体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白茶的风味,本就是鲜香醇爽,香清甘活,若是成了苦涩难忍的浓茶,便失去了当初的原汁原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
为什么有的白毫银针,需要闷泡才能有滋味?
我们前面所说的,是建立在茶叶品质优越的前提下。
因为品质好,所以内质充沛,养分充足,各个物质的含量均为一个平衡值。
所以,在闷泡的方式下,才会呈现出不正常的苦涩味。
但既然有优质的,同时也存在劣质的。
劣质的白茶,由于产区不佳、工艺不精或是储存不当等原因,品质和好茶差上了一大截。
而营养物质的含量,自然也是判若云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养分匮乏,不仅茶氨酸的含量低,其中的苦涩物质也没有多少。
就像一具空壳一样,徒有白茶的外表,却没有鲜爽清甜的香气和滋味。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快出水的方式冲泡它,茶叶与水接触的短短几秒钟,断然不足以让劣质茶的物质充分释放。
就像一个肚子里没有墨水的学生,平时没有积累,考试时当然是挤不出来的。
写出来的东西,也只能是水,而不会是华丽的辞藻。
因此,在冲泡劣质白茶的时候,必须用上闷泡,令茶叶长时间的浸泡在水里,让微乎其微的内质得以大量释放。
临时抱佛脚,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但相较之下,和那些本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人,高下立见。
再说到,闷泡而来的茶汤,虽然滋味变得浓郁了不少,但依然和“好喝”无法沾边。
并且,大约到了3-4冲以后,汤水的滋味便会迅速下落。
随后无论再如何延长出汤时间,也只能是清汤寡水,像是一杯带着淡淡茶味的白开水。
有些茶掌柜深知自己的茶叶品质不佳,便故意引导错误的冲泡方式。
无非是让消费者加大投茶量,或是闷泡久一点再出汤,暂时掩盖白茶内质单薄的缺点。
但如果把这些伎俩用在优质白茶身上,众人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骗了这么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
我们平时所说的“快出水”,指的是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只需要7-8秒左右的时间。
一整个步骤,行云流水,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不小。
有一些茶友说,“为什么看你做起来很容易,但自己泡茶却总是磕磕绊绊,一点都不流畅?”
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一看就会,一学就废。”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看起来“简单”的背后,却需要眼、手、脑的配合,从烧水壶,到茶具,再到抓握手法,皆有讲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关于这些问题,以往的文章里已有详尽的讲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很多茶友在泡茶时,习惯性地停顿、左拨右拨,或是因为担心烫手从而迟疑出汤,种种因素,都是导致“闷泡”的元凶。
虽不是刻意为之,但在不经意之间,也造成了闷泡。
因此,想要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冲泡方式,唯一的办法,便是多加练习。
借鉴卖油翁所说的那句话,“无他,唯手熟尔。”
看起来像是无用之话,但细细斟酌起来,确实是做成大事的一个关键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
圣贤先哲之所以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倾注大量笔墨和热情,绝非片面。
无数事实证明,一切惊天动地的大事,都不是一蹴而就。
而毁掉一个人或一件事,也可能只是因为一个细节,最终一溃千里。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哪怕再强健的骆驼,也禁不住最后一根稻草。
闷泡,则是优质白茶所不能承受的负担。
喝茶口味较重,大可以选择发酵程度高的茶叶,而非难为白茶。
轻微发酵的白茶,理应是鲜香醇爽,恬淡怡人。
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买来的好茶,却以闷泡来“虐待”它们,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