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老老姑 ——沙苑亲戚(2)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50
老老姑
——沙苑亲戚(2)
原创/王凌琴
如果说沙苑是一片沃土,那么沙苑人沙苑族群便是这片沃土上的大榕树,地下,盘根错节,绵延百里;地上,枝叶相连,绿荫干云。
沙苑人把亲戚叫“亲亲”,我家的亲亲主要在“缠沙”一带,东起铁家拜家杨村,中到陈村三里溢渡,西到洪善苏村槐园沙洼,村村都有亲亲,就像过事时襄公所唱的:外家老外家老老外家,姑家老姑家老老姑家,姨家老姨家老老姨家,姐家妹家,媳妇娘家,干亲朋亲等等,这些亲亲都要走动。麦罢会上,叙叙家常,说说庄稼,那感情无意中就加深了。
当然,亲亲有远近,朋友有薄厚,咋办?沙苑人有办法,把亲亲分成两类,关系较近的,属于“准往”亲亲;关系较远的,属于“不追往”亲亲。如何区分?用菜瓜,(一种形似菜瓜的花馍)追往的亲亲麦罢会上要拿菜瓜,不追往的就不用拿菜瓜,但并不断亲,只是礼节上轻了,约定俗成,人们并不怪罪。
就这样,沙苑人的亲亲多,枝叶大,族群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的亲亲一些令人难忘、令人为之感慨唏嘘的故事。
老 老 姑
何谓老老姑?年轻人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老老姑”其实就是爷爷的姑姑,曾祖父的姐妹,哈,许多人都没有吧?
我的曾祖父生于光绪8年(1882),卒于1969年,享年87岁,历经三个朝代。他瘦高的个儿,瘦瘦的脸颊上架着一副白铜腿的石头镜,齐耳短发,典型的清末民初剪辫子后的遗留发型。说话稍口吃,个性耿直倔强,不苟言笑。村上妇女正在说笑,见他过来,立马停止,直吐舌头。据说他曾黑着脸训斥过一些说闲话的女人:“吃了饭没事干净说是非。”妇女们于是送他一个绰号“差(chai)人脸”①,他属于白嘉轩之类人物。
曾祖父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大妹嫁到苏村,二妹嫁到洪善村,除三妹年轻亡故外,大妹二妹都活了八十多岁,我称她俩“姥姥”(沙苑人把曾祖父叫佬佬)。
1959年移民,我们离开了祖祖辈辈世代耕耘扎着老根的土地,离开了我的沙苑亲亲们。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啊,思乡情切便经常穿越沙苑,一步三滑地行走在起伏不平高高低低的沙路上,朝亲人的村庄奔去。
记得那年的苏村麦罢会上,曾祖父领着我去给他妹家,依稀记得在老苏村的街上,刚上学的我一头扎在卖小人书的地摊上,选中了一本名为《骨肉》的书,书中讲了旧社会穷人家小兄妹骨肉分离的故事,曾祖父慷慨的掏钱买了。第二天回家,姥姥送我们送了很远,她一边走一边擦眼泪,曾祖父也不讲话,那情景,与小人书中的兄妹骨肉分离非常契合,我黯然神伤,小小年纪尝到了“人生自古伤离别”的滋味。
原来,姥姥年轻丧夫,儿子才一岁,靠娘家兄长接济,把儿子养大。娶媳妇的时候,又是俩个兄长不遗余力地帮助她,就连婚宴待客的馍,都是娘家人蒸好,套了四轱辘车放上大蒲篮送去的。曾祖父的外甥叫吉祥,我喊他“吉祥爷”,他长得和舅舅很相像,应了那句“生女像家姑,生儿像娘舅”那句老话。吉祥爷聪明懂礼,但凡亲亲们谁家有了矛盾,都请他出面调停,难怪曾祖父喜欢他。
第二次见到苏村姥姥,是六二年的冬天,我和祖母去参加她孙儿的婚礼,这场婚礼,永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六二年冬天好冷啊,我和祖母到达姥姥家时,连冻带饿,肚子早就咕咕叫了。只见院子中搭起了棚,棚下支起大案板,几个妇女在案板上使劲地擦萝卜丝,红的白的,地上的蒲篮里,也是一蒲篮的萝卜丝,案角上,只有一堆少得可怜的面条!
宴席开了,客人面前,一碗热气腾腾的水煮萝卜丝,里面有一点点面条。再给每人半块玉米面馍。那是客人随礼的“礼馍”,小得可怜,两三口便可以吃完。
坐完了席,我的肚子还在叫,那水煮萝卜根本顶不了饥。要离开了,祖母拉了我到火炕上向姥姥告别。姥姥这时眼睛已经瞎了,她摸索着,颤抖着伸进肚兜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玉米面馍。悄悄塞到我手里。怕三个小孙子看见。祖母谦让,姥姥颤声说:“能叫手里欠金银,甭叫娘家欠亲人,娃是我娘家的亲人啊!”
多年后,那次宴席,那块馍,始终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滋润终生。
二姥姥
再说我的二姥姥,我称她为洪善姥姥,洪善姥姥留给我的印象只有一次。
七三年七月,母亲思念沙苑的亲人,我就骑了自行车带她和我半岁的孩子去了,就在返家的路上,我骑不动了。一是因为自行车太烂,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除了闸不跐(ci)哪儿都跐;二来是我身小力薄没劲儿;三是才修的沙路沙多土少车轱辘打滑,差点把车子削倒,吓得我一身冷汗。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没辙了。勉强走了一会,路西边出现了几户人家,妈妈喜出望外道:“这是洪善村的吊庄,你洪善姥姥就住在这儿,咱们去她家歇歇。”
洪善姥姥有俩儿一女,小儿子方鼎为人老实,娶了一个有残疾的妻子,生了俩孩子,姥姥为了帮小儿子,便跟了方鼎过活,就住在这吊庄上。我和母亲像逃难似的来到姥姥家,姥姥满是皱纹的脸颊笑成了一朵菊花,一定要留我们吃饭。这当儿,方鼎爷到路上去等车,恰好有一辆胶轮车路过,老实巴交的方鼎爷居然交涉成功,车主答应带我们过沙苑。就这样,妈妈和孩子坐了车,我骑车跟在胶轮车后,终于走出了坑坑洼洼的沙苑。
第二次再见姥姥,是在她的葬礼上。姥姥安然睡在乌黑锃亮的柏木棺材里,我们所有的亲戚都到了,整整坐了一百多桌。
席间,姥姥的女儿哭着说,母亲八十多岁失去劳动力后,脑子便不管用了。一天到晚嚷着要回娘家。孩子们大声告诉她,娘家移民了,姥姥似乎明白了。可是过了不久,她又记着回娘家。一次,家里没人,她一个人出了门朝南边娘家方向走去,那时刚涨过河,河滩都是淤泥,她一双小脚陷了进去,连鞋都丢了。多亏了一个下地的人,赶紧回村叫人,儿女们赶到河滩,责备她:“你跑这儿干什么?”她却振振有词:“我要回娘家。”
娘家啊,不管女儿有多老,醒着梦里,哭了笑了,至死不忘的竟是娘家啊。
沙苑人的情怀,就是这样的刻骨铭心,就是这样的至死不渝,就是这样的融化沉淀在每个人的血脉中。
注:①过去衙门的差役。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