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树上的喇叭【散文】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于2010年获得了首届全国“铜锣湾”杯“孝问苍生”孝文化征文大赛二等奖,栏目剧《咱们村的监委会》获得了2011年全国廉政短剧大赛铜奖,短篇小说《书怨》获得了2009陕西省首届“益秦”杯“与法同行”征文大赛优秀奖。著有长篇小说三部,中短篇小说数部,散文百篇,诗歌几百首。
皂荚树上的喇叭
原创/李跃峰
去年,县城街道旁的电线杆上突然都装上了喇叭。晨练或者上街办事的时候,优美的音乐或者时政新闻都会随时在耳畔响起,不知不觉就了解了县内外、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刚刚发生的大事,了解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被各种流行的或者时尚的或者经典的音乐所吸引,消解了因为锻炼或者上下班或者逛街带来的困乏和疲惫。聆听着街道旁喇叭的声音,我的思绪就不由自主地回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的故乡——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小山村。
每当公鸡站在墙头或者鸡窝顶棚或者树梢引吭高歌的时候,村里的喇叭便会播放《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嗨呀,他是人民大救星。……”在这熟悉而又亲切的音乐声里,我半睁着惺忪的睡眼,在母亲迷迷糊糊点燃的如豆的昏黄的煤油灯光中,努力地爬起来。然后背上书包,从灶房里摸出一个冰冷的馒头,给手心里倒一点红辣椒面和盐拌匀,边走边用馒头蘸着,拉开大门,在喇叭里的早间新闻的陪伴下,走进黑暗的村道,走向村外的学校。
我们村的大队部就在我们自然村的中间,和我家在一排,门外有一株高大的皂荚树。每到皂荚成熟的时候,我们都会砸碎皂荚,取出皂荚乌黑的种子旁粘稠得如同牛筋一样的淡黄的肉嚼着吃。皂荚树高大的枝杈间驾着三只高音喇叭,喇叭的开口分别朝向另外两个自然村的方向。定时向村民播放新闻、音乐以及各项通知。它就是村民的眼睛和耳朵,把外部世界的花花绿绿丝丝缕缕定时通过它那不知疲倦的大嘴传进了村民的耳里和心里,让村民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做人的道理和感官的幸福和快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少儿节目,叫做小喇叭,在十二点左右播放。周末和假期的时候,每到这个时间,不管我在干什么,我都会竖起耳朵,聆听那熟悉且悦耳的音乐以及音乐后那清脆的童音:“小喇叭开始广播了。”随后,就是许许多多关于少年儿童的新闻、故事以及相关知识。
我很喜欢朗诵。我儿子上初中之前,每天晚上,我都要给儿子朗读唐诗或者报刊杂志上的美文,以至于成了儿子睡觉前必须的课程,一旦哪一天我忘记了的时候,儿子就会坚决要求我给他朗诵,不然的话,他就难以入睡。想起朗诵的源头,其实就是小喇叭这个栏目。好像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吧。那天,一位男播音员讲解朗诵知识。包括语速的快慢、音节的高低、标点符号所占用的空白时间、感情和语速以及音节的关系等等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讲解。随后,他又做了示范朗诵。从那时候起,我就对朗诵有了兴趣。记得在师范学校毕业前实习的时候,我给学生朗读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朗读的过程中,我或快或慢,或高或低,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引领得学生们都随着我的朗读,陶醉在诗词的意境里了。那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我朗读的声音。我用余光扫视了一眼学生,只见他们清澈入神的目光正随着我的的移动慢慢地移动着。等到我朗读完这首词之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喇叭里经常会播放一些经典歌曲,都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红歌。如《红星照我去战斗》、《小小竹排江中游》、《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我爱你塞北的雪》以及京剧或者秦腔《红灯记》、《洪湖赤卫队》等经典唱腔。每支曲子都饱含着昂扬向上的激情,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歌曲。说句大实话,每当我欣赏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从沙发上从端坐溜下去,变成半卧以至于完全躺在沙发里。但在欣赏那时候的经典歌曲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坐起来,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和浩然的正气。也许是那时候聆听了太多的红歌的缘故,以至于现在我常常会莫名地拒绝现在的大多数的所谓流行歌曲。只要我想要唱歌的时候,脑子里回旋的还是《小小竹排》、《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经典歌曲的旋律。以至于被妻子说成老古董,跟不上时代。
听老人说,那时候,中央早上刚刚开了会,还不到晚上,全国上下的人民就开始敲锣打鼓庆祝了。政策宣传之快,执行之速除过那时候党的各级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绝对的忠诚外也与各村的喇叭有一定的关系。记得毛主席逝世那天中午,我从外婆家回来。刚刚走到我们村外,就听到了村里的喇叭在播诵有关毛主席逝世的新闻。当时,我就有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整个村子也被一种沉重的气氛包裹着,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人说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村里的喇叭除过播放经典音乐、新闻之外,还是村干部为大家服务的便捷的工具。每当谁家有猪狗等家畜家禽遗失的时候,只要给村干部打个招呼,村干部就会在喇叭上发动全村人寻找,从来都没有找不到的时候。至于谁家有信件来了这类事情,每过一两天,都会听到村干部在喇叭里通知当事人领取的。
一九八零年后,随着包产到户政策在农村的实行,村干部的心也像生产队的土地、工具一样,很快地就回归自我了,为群众服务的心也就慢慢地淡了。村里的喇叭也慢慢地没有了声音,渐渐地生锈了,被拆除了。喇叭的声音也就渐渐地潜入了人们的梦中,潜入了人们的记忆里。
2012年12月8日于草庐书屋
往期文章推荐: 雨中行【散文】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嫌侵权,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