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送别王昌龄,写了一首佳作,首尾呼应,好诗总是百读不厌
古典诗歌经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段,同时又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种委婉浑融的意境,让读者具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从而更能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同时作者为了让整首诗更具艺术表现力,也会采用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的手法,甚至先稍作蓄势,再逐渐生发和铺展,从而让全文融会贯通。
恰当运用呼应写法,可以使诗歌的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比如王维的《新晴野望》,开篇紧扣诗的题目,结尾由景及人,表达了作者向往和眷恋田园生活的情怀。盛唐有一位诗人也非常擅长各种表现技巧,不仅应用娴熟,而且表达独特,充分体现出唐诗的艺术高度。下面介绍李颀的一首佳作,首尾呼应,王昌龄读了也很感动。
送王昌龄唐代:李颀
李颀在盛唐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后归隐故园。李颀擅长七古题材,他的边塞诗格调悲壮,送别诗则非常含蓄。他与王昌龄是至交好友,彼此虽然聚少离多,但是只要有机会团聚,总是把酒言欢、赋诗抒怀。李颀和王昌龄都是位卑名高,却在盛唐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才华卓越,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王昌龄的诗歌更是感情饱满、内涵深刻,李颀对他也是非常赞赏,这首诗就抒写了离别之情和不舍之意。
送别诗是常见题材,所以要别具一格就非常之难,不仅需要构思新巧,而且还需情感真挚。这首诗用形象的暮景,表现抽象的离情,非常独到。开篇交代时间为傍晚,地点为洛阳的漕水;“送君”二字,则点明题目是送别题材。“暮情”二字,领起全篇,接下来的十句,通过层层铺写出暮景,表达了自己的惆怅之情。
诗人走出荒寂的野寺,回望孤山,在残阳余晖中稍显出一抹亮色。再转身前望,夕阳下清波悠悠,客舟荡漾;暮色苍凉,牵动离愁。主客双方默默地喝着饯行酒,不仅难以尽兴,心中更涌起千愁万绪。“最后两句充满深情,“
李颀的这首送别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充满深情厚谊。作者开篇以一个“暮”字领起,然后通过夕阳微波、月上鸟鸣,以及夜来花界、梦里金陵,等各种暮景进行烘托,如此点染手法,使得全文意境幽淡,虽然不提一字不舍,但朋友间的深情却溢满诗行。作者还非常注意首尾呼应,结尾以景语结束全篇,用“悠悠”二字,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更有力地渲染出自己的真挚情感。李颀的这首佳作,情感深挚,王昌龄读了也很感动,后来还写诗相赠。李颀少时家境殷实,后来家道中落,于是发奋读书,虽然担任过县尉,却逐渐厌倦了仕途,却喜与诗友们密切交往。虽然唐代少了一位庸碌的小吏,却多了一位出色的诗人,也让后世可以有幸读到如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