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新论之十: 大雅至朴,大道至简 ——官汝窑瓷器评说
六、大雅至朴,大道至简
(一)官汝生长的社会“土壤”简述
中国陶瓷生产有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器物的整体艺术追求与时代的价值取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瓷器生产的水平越高,这种关系就越明显,甚至到了明清时期,皇帝个人的审美追求都会在器物上打下清晰的烙印。所以,若想认识清楚器物蕴含的文化等信息,就一定要认识清楚其所处时代的总体风貌。
对于赵宋王朝,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学界、历史文化爱好者的关注,而且有很多先贤前辈及当下智者都发表了很多见地深刻的见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说:“二汉、唐之亡,自亡也。宋亡,则举皇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也。”这个看法很深刻,切中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问题。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寅恪先生曾经:“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际”。在同时代学人当中,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傅斯年对于宋代史学以及宋代学术文化整体的看法与陈寅恪较为近似。他的《评丁文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称:“大野三百年一统后,大乱上一回,生出了一个文化最细密的宋朝。在许多地方上,宋朝是中国文化最高点。”陶瓷生产,特别是“五大名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无力探讨大宋王朝的整体发展问题,只是为了阐明官汝产生的背景而对大致勾勒一下其基本轮廓。
其一,赵宋王朝在治国理政上走的是忠厚、宽大、节制的路子。其开国之君赵匡胤曾有三条政治遗嘱: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王夫之在《宋论》将其概括为:“以忠厚养前代之子孙,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以节制养百姓之生理”。终两宋三百余年统治,这三条基本得到了贯彻。特别是其中尊崇士人一条,为赵宋的统治打上了浓重的“文治”色彩。传为宋朝人汪洙写的《神童诗》开头几句写尽了当时文人的社会地位:“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所以,赵宋王朝展现出来的政治气息是儒雅的、是内敛的、是宽容的、是文弱的,这是其基本底色,决定了其社会发展趋势,也决定了其文化、审美的价值取向。宋朝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创新思想、经世理念、理性态度、民族意识、平等观念
其二,赵宋王朝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几个数据足以说明问题,一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三“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都产生在宋朝;二是据考证,在宋徽宗大观年间,全国人口超过1个亿;三是据一些研究资料统计,北宋中晚期,在当时整个朝代的GDP达到了将近300亿美元,在全球的GDP总量中占据了五分之一还要多,人均GDP也是超越其他国家;四是到宋徽宗时,东京汴梁的总人口已经超过百万,为世界级大都市。
其三,赵宋王朝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一是理学。“程朱理学”对后代政治,对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文学。文学方面既有“宋词”彪炳史册,同时又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其六,一批文人及其作品让中国文学史熠熠生辉。三是史学。史学不仅有皇皇巨著《资治通鉴》,还有被称为中国“类书之冠”的《太平御览》。四是艺术。艺术方面,书法既有“瘦金体”,更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绘画方面一幅《清明上河图》和一幅《千里江山图》就让历朝历代都难以望其项背。五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书籍出版,宋代版书,装潢考究、刊印精美,向来被推崇备至,在收藏界,素来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六是一定要大书特书的宋代的瓷器生产,其独特的社会发展造就了“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将中国瓷器生产带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并将中国瓷器更为隆重地推向了全世界。
其四,赵宋王朝在国防军事上产生了致命的“短板”。过分的“修文揠武”的国策以及混乱的军事管理体制,造成了军力孱弱、屡战屡败。虽然“天水一朝”拥有庞大的常备军,军队人数最多的时期超过百万,但由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缺陷,指挥系统盲目混乱,长期忽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军事技能的锻炼,再加上社会整体对富裕安逸生活的追求,使得“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兵不强”。
其五,赵宋王朝在外交上一直被人嘲笑、诟病。有人曾做过一个比喻,宋王朝就像一个锦衣粉面、懦弱少武的富家少爷,先后遇到了粗野蛮横的四大恶少——西夏、大辽、金和蒙元,俨然“秀才遇见兵”,其外交手段除了交钱求和,尚有余计乎?
——以上是对天水一朝大体情态的极为简单的梳理,如果用植物生长作比喻,这就是官汝乃至于“五大名窑”等生长的“土壤”;如果用演出来作比喻,这就是官汝乃至于“五大名窑”等演绎的“舞台”。只有这样的“土壤”,才能生长出官汝这样的绝世佳品;只有这样的“舞台”,才能演绎出官汝这样的绝唱!
(待续)
(作者:河北承德 刘国臣 初稿完成于2019年8月,2020年12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