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慢慢成长
“你在干什么?”
“我在……”
他说什么,我没有听清楚,但我依旧觉得很高兴,因为“你”已经变成了“我”。
发现了他数数的问题。“18,19,50,51……”
于是增加了数数的内容。“我们从1数到50。”
阿姨说他是故意的,我觉得不是,他既然数错了,证明他唱数的能力还是没有稳定,还需要再练习。
识字还是一个问题。
准备的内容是他不熟悉的,他觉得难,没有兴趣学,注意力不集中。
准备的内容是他熟悉的,他以往都是用听觉来学习,我才读到前面的内容,他就自己把后面的内容说出来了,但是字还是不认识。
发现了一个问题。
我说什么,他就跟着说什么,一边说一边做。我提醒他,你做就可以了,马老师发指令,你不用重复。如此几遍之后,他可以不说了。他每次说的时候,都很着急,很紧张的样子。
我读“一二三四五”,他就跟着读“一二三四五”,不等待,总是很着急的样子。
我说,我先读,你跟着读。他也能够做到。我想起了之前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让他们跟读,他就能做到不“抢读”。
其实,他重复我们的指令也好,“抢读”也好,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但还是有问题。
我们听到别人的指令的时候,是直接做出来,并不会大声地重复,但我同时也在想,他是在重复我的话还是在提醒自己这样做?所以下次会尝试。
“抢读”的过程必然代替了听的过程,没有听的过程,理解语言就存在问题。之前一个小朋友在外出就餐遵守规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之后,我就在想,是不是听的训练也起到了作用。我们很多指令其实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就单纯的语言的接受来说,听的能力起了主导的作用。听清了,才能理解。听不清或听不到,就无法理解语言或对语言的真实内容有误解。所以听很重要,这也是我不让他“抢读”的原因。但同样的疑问是,是不是这是他熟悉的内容,所以他会“抢读”,如果是不熟悉的内容呢?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所以下次可以尝试。
在我与他互动的当下,这些是我没有想到的。当我把文字敲下来的时候,是我思考的时间,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写字的原因。
他已经建立了“自由活动5分钟”的概念,铃声一响,我就会叫他,他就会回来。下次,我准备不叫他,让他自己听铃声,然后是不是就可以教他自己定时间了。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已经做好了迎难而上的准备。
想通过读绘本让他认识小动物,但已经两次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我发现他在听我读的时候,很容易自己去翻书,往后翻。我问阿姨平时读书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不停地翻书。阿姨说是的。我就明白了他为什么总想往后翻。他的注意力都在翻书上了,我指的小动物他也不看,慢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但我也错失了教他同学性别的机会,因为方法不得当。
图片中有个小女孩,我让他给小女孩取一个名字,从班里的同学里面找一个名字。于是问他谁是小女孩儿,他说了自己的名字。于是我把班里的同学按照男女生和他说了一遍,他还是分不清楚。我想这个时候如果我用视觉提示,可能效果就会好一点儿。
后知后觉。
擦桌子的步骤他大概都知道了,阿姨说还需要给他一个手势提示,比如指向卫生间放抹布的地方,他就知道要擦桌子了。嗯,擦桌子的意识有了,但是什么时候擦桌子,为什么擦桌子还是不知道。
于是和他说什么时候擦桌子。
“我们吃完饭的时候要擦桌子,桌子脏了我们要擦桌子。”也请阿姨每次让他擦桌子的时候都强调一遍。
十三个步骤他基本都可以自己完成,但是“搓洗抹布”这块存在问题,就是轻描淡写的搓一搓,带着他练了练,期待下次会有好的效果。
和阿姨讨论了为什么他做事情的主动性不够?因为奖惩不分明。
他做了这件事情和他不做这件事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换了我们,我们也不愿意做。”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期待一个结果,为了这个结果我们可以努力,在我们的概念里,行为和结果之间是有联系的,虽然这个联系不被我说出来,也不被大家看到,但这个联系是我们都知道的。但对于他来说,这个联系他感知不到,他主动做的意识就会差一些。
我和阿姨说在他擦完桌子之后可以给他一些小奖励,鼓励他继续做这件事情。
阿姨明显表现了犹豫。
我以为阿姨也和很多家长一样反对食物奖励。其实我们的工资和食物奖励的价值是一样的,不过是孩子们的需求更多的是生理需求,随着他们不断地发展才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他们的发展一是生理年龄的发展,另一个就是能力的发展。如果他什么都不做,他的生理年龄发展了,他的能力也是弱的,他由低一级的需求到高一级的需求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并不反对用食物给他们作为奖励,同时我们需要发展的是食物奖励和社会性赞美的配对出现,这样有利于食物奖励的撤除。
但阿姨的犹豫是如果给他吃了,他就会不停地要这个食物。“这样很好呀,您可以让他做更多的事情,让他知道,这个他想吃的食物是要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联系。”
吃饭的时候他好很多了,上次是直接用勺子舀盘子里的菜,这一次,他会一边用勺子指向盘子里的菜,一边说:“吃菜。”
阿姨说了一件事情:有一天做运动,他不愿意做,他就和阿姨说:“我不做。”阿姨就没有让他做。阿姨说之前他表达不做的时候会哭闹或者打头,但那天自己说出了这句话,阿姨觉得很欣喜。我和阿姨说,他现在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应该满足他。等到他表达这句话的能力稳定了之后,我们再考虑如何拒绝他的要求。
没有人专门在这个情景里教他表达:“我不做。”他应该是从别的情景中学到,然后迁移到这个情景中。我们找不到那个“学”的情景是什么,但我觉得这正是我们应该欣喜的地方。当我们找不到我们是怎么把他教成这样的时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发挥了作用。我理解的教育:教育不是教某样东西,而是让他在环境中学成某样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