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固然重要,但高校头衔直接影响就业和考研,211大学真的很香

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志愿填报的文章,提出一个观点:填报高考志愿不能太在乎高校的“头衔”,太在乎“头衔”,容易让自己做出不正确的判断。文中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不过也有人没有完全理解文意,有网友问:选择大学不在乎“头衔”,那如果有实力较强、排名较高的“非211”高校和排名一般的211高校可供选择,是不是一定要选择“非211”高校呢?
提出这个问题的网友应该是没有认真把文章看完,事实上,文章自始至终一直没有否定“头衔”的重要性,只是更多地强调了领域影响力、专业实力和地理位置,因为这些因素对就业质量有很大影响。如果专业实力、地理位置更甚,我们可以把“头衔”放在次一级的位置上。简而言之,是不要太在乎“头衔”,但不是不在乎“头衔”。
“头衔”是高校的身份,它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因为高校的身份会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考研。在国内,很多单位招聘员工,会直接要求应聘者必须是985/211/“双一流”大学毕业生,所以能考上“头衔”响亮的大学,肯定有多多的好处。
从现在的就业情况看,211大学似乎是一个门槛,不考虑极少数强调应聘者需拥有985大学文凭的科研性质的单位,大多数对文凭有要求的招聘单位都会把应聘者的文凭门槛定在“211大学(或'双一流’建设高校)及以上”。
也就是说,实力固然重要,可在就业市场上,211大学文凭显然比“非211”大学文凭吃香得多。不仅如此,考研方面,211大学本科生也普遍比“非211”大学毕业生更有机会。公开数据显示,211大学的整体深造率(含推免生)远远高于“非211”高校的平均值。
鉴于此,只要地理位置没有太大差异,高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能填211大学尽量填211大学,这可以减少判断错误发生的概率。因为倘若把大学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包括所有的“非211”高校,很多考生和考生家长自身掌握的高考志愿填报技能,难以应付如此多的选择对象。
选择对象一多,难免会眼花缭乱,于是有些家长就以大学排名榜为参考,来选择高校。但大学排行榜数量太多,每个榜单都会提供不同的排名数据,且大多数排行榜是商业性质的排行榜,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很值得怀疑。前不久发布的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浙江师范大学排亚洲大学第89位、中国内陆高校第27位,名次不仅在苏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211高校之上,也超过了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等985高校。可是浙江师范大学真的有那么强吗?
也有一些家长会根据大学的就业率来选择高校,可是高校的就业率从来就是很虚的东西,就业率高的大学,不见得毕业生就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再者,就业率跟就业质量不是一个概念,就业率高,不一定就业质量就高,去一个小公司当销售员是工作,去一个大企业搞技术开发也是工作,所以,根据就业率选择高校,非常容易被误导。
上面遇到的几个问题,只要我们在填报志愿过程中死死把住“地理位置差异不大的前提下,能上211尽量上211”的原则,基本都可以避免。
当然,不是说“非211”高校绝对地不能填,某些时候,当考生的选择对象变得特别明确,一些实力强劲、社会认可度高的“非211”高校就可以列到考虑范围内。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理科考生,对化工领域很感兴趣,又想去杭州上大学,那浙江工业大学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了。该校虽然不是211大学,但名气很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又是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A类学科,非常适合该考生填报。
相对而言,理科生的选择余地比较大,因为除少数口碑不错的政法、财经类“非211”大学外,多数实力很强的“非211”高校都是理工类强校,且它们在业内非常有影响力,就读这些院校不担心就业和考研方面的问题。但若是文科生,像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还是不要考虑“非211”高校了,选择一所综合类的211大学挺好,以后对专业不满意,换专业也比较方便。
需要强调的是,实力才是最关键的,有实力,高考分数高,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余地就广。如果高考分数很一般,211大学肯定就别想了,认真选个差不多的本科院校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