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孝经】名不正言难顺为保帝位,故借“孝”治天下

石台孝经碑作为碑林第一迎客碑,立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轴线上,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
这通石碑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字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丰腴净利,颇有盛唐书法气概。
它的造型极富特色,称得上是西安碑林中形制最气派的一方顶天立地巨碑。所以人们称此碑为西安“碑林第一碑”。这不仅因其是碑林第一迎客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经》;唐玄宗以隶书抄写;由唐肃宗题写碑额。”
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大唐皇帝李隆基(685-762),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庙号“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在位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国势走向衰落。
关于立碑的原因,坊间版本众多。
一说玄宗为避“名不正言难顺”之讳,以确保帝位,他宣布以“孝”治天下。
那么究竟事出何因?公元713年,临淄王李隆基以两次兵变,杀伯母韦皇后,诛姑姑太平公主,立父唐睿宗,后又黄袍加身,史称唐玄宗。有人说玄宗为避“名不正言难顺”之讳,以确保帝位,他宣布以“孝”治天下。事实当真如此?
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不应该继承皇位。但是,李隆基有平韦氏之乱的功绩,并联合太平公主把唐睿宗推上皇帝的宝座,这种社稷大功难以淹没,所以在立储问题上,唐睿宗感到很为难。睿宗的长子李成器(李隆基的哥哥,后封宁王)看出了父皇的心事,便说:“储副(皇太子)者,天下之公器也,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时,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睿宗听后,仍犹豫不决。成器便“累日涕泣”,“言甚切至”。睿宗深为成器诚心让位之心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李隆基知道后,“又以成器嫡长,再抗表,固让”。就这样,兄弟两人再三谦让,由于成器坚辞固让,最后才确立李隆基为皇太子,所以李隆基当皇帝也是名正言顺的。
《孝经》中讲“孝”,即孝悌之意。孝,指对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玄宗不仅对发自真心的对待给自己禅位的哥哥,同时对自己的父母也极尽孝道。其父睿宗逝世后,他为父亲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唐陵——桥陵。对于自己的母亲,每到祭日,他也隆重祭祀,以表心意。玄宗不仅以身作则,他还要求官员严守孝道。在玄宗时期,朝廷严格执行丁忧制度,在朝官员如果家中父母离世,必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即使官员刚当上宰相,也必须执行,若如不然将施以重刑。
可以说,唐玄宗的一言一行都在践行孝道。如若作秀,他可能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时间来做这些事情。毕竟皇帝还是很忙的,何况早年的唐玄宗还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另一又说,李隆基令各位皇子研读《孝经》,以启发寿王以孝道为重,献出玉环。
据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爱上亲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以致日思夜想,茶饭不思。高力士灵机一动,劝李隆基令各位皇子研读《孝经》,以启发寿王以孝道为重,献出玉环。李隆基欣然采纳,并对诸皇子解释说:“孝之精义乃在于顺,顺者,以父母之愿为己愿,以父母之想为己想。”希望寿王有所感悟。同时,高力士进一步谋划,令杨玉环自荐为道士,免去寿王妃的身份。天宝四年,玄宗立孝经碑后,诏玉环还俗,册封贵妃。
有专家认为这个说法有失偏颇,毕竟唐玄宗立石台孝经碑时,他已研究《孝经》30余年,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也不是单单依靠寿王的觉悟就能建立起来的。没有两情相悦,何来千古佳话?
碑中藏宝
1973年的时候,文物专家们决定对《石台孝经碑》进行一番简单的修缮,因为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石碑的碑基已经碎裂,碑身也开裂倾斜了。一位专家发现碑缝中好像“藏”有东西,他一伸手,竟然在里面摸出来几枚铜钱,是北宋时期的嘉佑通宝。然后,修复石碑的工作人员又从里面摸出来两个卷轴。仔细地将卷轴打开后,没想到的是一卷是消失已久的《怀仁集王圣教序》碑的碑文拓片,另一卷则是《东方朔盗仙桃》的水墨画。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是谁将卷轴藏在《石台孝经碑》中的呢?而当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