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到这几点,孩子放下手机不再难
“唉,安蓝老师,我儿子成天机不离手,手不离机,吃饭、睡觉、甚至上厕所都拿着手机,我怀疑他手机上瘾了,你说咋办呀?”
这样的问题,我不止一次被问到。父母们说起手机,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将手机碎尸万段。手机成了父母们的心头之患。没有手机时母慈子孝,一拿手机便鸡飞狗跳。
这也是当下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群里好些父母说到手机时,也唉声叹气长吁短叹,就差眼泪汪汪了。
那么,遇到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根据以下三点判断孩子究竟是不是手机成瘾。
第一,孩子玩手机,是不是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比如说,一会儿不玩手机,便觉得浑身难受;一旦放下手机,便觉得无所适从;时时刻刻都得拿着手机不停地玩。
第二,孩子是不是将玩手机这件事看得比其他一切事情都重要?比如,比吃饭重要、比睡觉重要、比上学重要、比考试重要。不让玩手机,就什么都不做?
第三,即使产生了负面影响,孩子是不是仍然继续玩手机?比如说,即便是不让上学,也要玩手机,即便是,挨打受罚也要玩手机;即便是不给饭吃也要玩手机?
倘若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标准,且持续时间超过半年,孩子便有可能手机成瘾,建议家长强制性管理孩子使用手机,或者带孩子去医院进行诊断。
其次,通过观察、与孩子沟通,深入了解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
一般来说,倘若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有成就感和存在感,沉迷手机的可能性就小。
倘若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那么他在学习中就缺乏成就感,在学校里也就没有存在感,在家里更是可能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数落,久而久之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在手机游戏或者QQ聊天中寻找成就感和存在感。
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进而更加喜欢玩手机,于是势必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氛围冷漠,孩子缺乏关爱,于是在手机中寻找关注,以及情感连接和支持,久而久之将手机里的虚拟朋友视为亲人,逐渐疏远与家人的距离。
最后,针对以上的几点原因,可以对症干预。
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缺乏成就感和存在感的孩子,父母可以跟孩子推心置腹地深入聊天,了解孩子对未来的打算和规划,激发他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引导他确立一个能够得着的目标。
比如,问问他考不上大学的话,想去干什么?如果考上大学,想学什么专业?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让他想象一下大学校园的美好生活。然后为自己定一个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够得着的目标。让他试着拼一把,以免将来自己后悔。
同时,找出孩子的几个优点,帮孩子树立自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除了手机游戏和微信聊天,还能从很多事情上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
对于因缺乏关爱而沉迷手机的孩子,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先把夫妻感情调节好,再为孩子营造一个既有亲密度、也有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家庭。
第一,每周专门腾出一段时间来跟孩子聊聊天,或者趁着吃饭时间,多跟孩子交流交流,切忌说教,多谈谈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孩子喜欢读的某本书,孩子最近看的电视剧,孩子喜欢的明星等等,以此方式来促进家庭亲密度;
第二,定期带孩子去博物馆、展览馆或者图书馆等等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参观和游览,既增加孩子的文化底蕴,也能减轻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第三,周末或者假期,带着孩子去附近大自然游玩,或者约几个关系要好的家庭一起进行野餐、露营等户外活动,增加家庭的娱乐性。
另外,对于极度缺乏自制力的孩子,还是需要父母对其手机进行使用管理。
最好能找一个孩子既敬佩又有点害怕的权威人物,跟孩子商量制定一个手机的使用规则,其他人要尊重这个人的决定。比如,每天什么时间能玩手机,玩多长时间。比如,什么时候坚决不能碰手机等等。
开一个家庭会议,充分讨论一下手机的使用规则,在孩子完全认可的前提下白纸黑字写下来。
比如,孩子想要每天玩三个小时手机,父母认为只能玩一个小时,最后达成的协议是,每天只能玩一个半小时,而且分三次玩。
父母既要信任孩子能够遵守规则,但也要不时进行监督,如果孩子遵守规则,父母要不吝溢美之词给予孩子欣赏和鼓励。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放下手机拿起书本,给孩子做一个不沉迷手机、爱读书、勤学习的好榜样。同时也允许孩子偶尔犯点错,给自己和孩子一个试运营阶段。
科学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教育孩子上,父母真正需要的是有时间、空间和机会做我们该做也会做的事情。也就是说,不论是对于手机的使用,还是学习成绩的提高,抑或是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
爱就是恒久的忍耐和付出。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爱和陪伴。
唯有爱和陪伴能治愈一切顽疾,包括手机瘾。
做到以上几点,手机可能会成为帮助我们和孩子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敌人。
读者的读后感:
唐凯:莫畏浮云遮望眼 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读《陪你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