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精力管理

这是会凤精力管理的第47篇文章,高效能人士的成功秘诀在于精力管理。
 
虎嗅推送了任正非的7条生存哲学,其中第一条是“惶者生存”,里面提到了一个问题:如何让员工既有危机意识,又不至于每天心情沉重地去上班做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任正非给出了答案。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处于传染病危机下的我们,如何既有危机意识,又不让它完完全全点着了我们,上班和过年都在焦虑中度过?
1
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从2019年12月的最后一天发展到今天,愈演愈烈。前两天我的朋友圈里还有人是调侃的语气,表示完全不用担心。从昨天开始,话风突变,多个微信群也不停地有消息表示各种担心。这两天,我也收到了很多好友的慰问。谢谢各位关心,我一月主要在外面跑,很少待在武汉。
我要是感染了怎么办?
我总感觉我自己感染了。
我感冒了,我是不是已经感染上了?
为什么要吃野味,猪牛羊鸭是不好吃吗?
……
这是我们最近内心冒出最多的话,它像藤蔓一样,会不停地在内心滋生、蔓延。于是最后,我们的内心长满了恐惧和担心。
还没有来临的危机,就像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刀,在周围环境的渲染下,在各种真假消息的轰炸下,我们似乎感觉那把刀就要落在我们自己头上。
悬而未决,往往才是最令人感到恐惧的。
 
2
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来自哪里?
小说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两个人赌命射箭,厉害的A故意射得擦过B的脸颊,或是射中一根头发丝。到了第三箭,A摆出气势,好像就要射中B的心脏了。最后的结局当然是A没有射出这一箭,B已经吓得屁滚尿流,丢盔弃甲。
恐惧的第一个来源就是它已经造成的破坏性事实。射出的前两只箭,意在告诉你射箭者的箭法很高超,不然难以射出如此精准的路线,也用一点小伤让你记住疼痛的滋味。而这些破坏性的事实似乎预测了你最终的结局,就是被第三只箭一击而种。
已经通报的那些确诊和死亡案例,就是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破坏性事实,从最初的十几例到最近的一两百个案例,从最初武汉一座城市,到现在广东、北京、浙江等数个省市,无一不在告诉你它的威力。
恐惧的第二个来源在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空间。我们从已知的事实做了破坏性结局的预测,但事实还没有发生,于是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就存在了这样一个空间。这个空间里,有我们饱受煎熬的等待,对未来不确定的暗自揣测和担忧,也有我们真挚的祈祷,以及危机没有降临的侥幸……
当空间里的这一切到达某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危机未至,心态已崩。
恐惧的第三个来源在于似是而非的症状,及其背后的心理匹配过程。平时如果一个人感冒了,你不会有什么过多的想法。但是这两天感冒了,你会不自觉地代入到传染病毒。你会不由自主地向外发散,我是不是已经感染上了,我是不是不应该回家过年了,万一把家人传染了怎么办……把我们出现的症状和新型冠状病毒挂钩的这个过程,是我们的心理匹配机制在起主导作用。
3
其实,心理匹配机制一直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危机状态下的匹配更为明显。前段时间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然后一位用户觉得太有道理了,开始跟我倾诉不太美好的二十多年的经历,最后总结说:我怀疑我是ADHD。
ADHD是注意力多动缺陷障碍的英文简称,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我给他的建议是如果怀疑,就去找专业机构确诊一下。因为如果已知表征和未知结果之间的空间足够大,你的精力就会被不断吞噬。
做好危机精力管理的第一步,是把精力花在我们可以掌控的地方。比如能不出门就尽量不出门;买好N95口罩,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多锻炼。这些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把它做好,至于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担忧结果上,没有任何意义。
尽人事,听天命,是精力分配的一大重要守则。
做好危机精力管理的第二步,是避免过度的心理匹配。危机时刻,我们容易将任何相关联的症状与之匹配,比如你今天咳嗽了一声,都有可能想这是不是感染的前兆。过度的心理匹配,我们要及时避免。
危机下的精力管理,你做好了吗?
所以,
如果你正在迷茫
如果你每天都不得不疲于应付这个世界
如果你想去干翻这个世界但是一步也迈不出去
如果你十分努力却收效甚微
如果你经常焦虑失眠
如果你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
如果你找不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点
(0)

相关推荐